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立足地域实际与产业特色,创新推行“党建引领、联合共建”的模式,将7个行政村与6个农业企业紧密联结,以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更探索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破壁跨界 组织联建激活“红色引擎”
岔河则乡地处陕北农牧交错带,传统行政村发展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农业企业单打独斗、产业链协同不足。面对这一困境,乡党委以党建为纽带,打破行政壁垒和行业界限,创新组建村企联合党支部,构建“1+7+6”联建体系(1个联合党总支统筹、7个行政村联建、6家企业参与),以党建引领实现组织联合建、党员联合管、活动联合办、人才联合育、资源联合用,产业联合共、困难联合帮“七个联合”,实现从“单村作战”向“区域协同”转变,从“条块分割”向“整体融合”转变,从“被动发展”向“主动作为”的三个转变,这一机制让基层党建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村村联建 跨域协同打造“伙场经济”共同体
在联合党支部推动下,岔河则乡突破行政村界限,以“产业协同、地域毗邻”为纽带,将7个村纳入联建体系,并依托榆阳区“五链协同”发展机制,以“伙场经济”为攻坚抓手,推动地域资源整合与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重点培育“岔河则草滩”“岔河则沙地”两大区域性公共品牌,聚焦草滩牛肉、草滩羊肉、草滩风干肉、河口活鱼等 8 类“伙场经济”特色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走出了过去“小散弱”的产业困境。另一方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农机具等要素入股,深度参与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环节,形成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闭环。截至目前,岔河则乡“伙场经济”产业规模已达年出栏肉牛5000头、湖羊2万只,年产活鱼15万公斤,产品不仅覆盖榆林市区,而且还利用线上销售平台销往省内外多地,为联建村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村企联建 产业融合奏响“互利共赢”交响曲
6家农业企业组建联合党支部后,通过“党建链”串联“产业链”,把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优势与村里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在带动农民增收、改善乡村基建、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成效显著。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企业开辟“家门口”就业渠道。大地种业发挥龙头作用,不仅为农户提供母牛配种服务,还设立分拣、包装等岗位,年发放工资高达500万元。其他企业也纷纷跟进,荣泽农业、宏鑫种植等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吸纳务工等方式,进一步拓宽村民收入渠道,不断提高全乡企业带动农户就业率;在基建提升方面,企业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博海农业主动对接相关部门为石峁村硬化1.6公里道路,缓解农产品运输困难;在产业升级方面,企业协同破解发展瓶颈。春耕期间,荣泽、宏鑫等4家企业共享滴灌设备与技术,20天完成1万余亩节水灌溉改造,保障农时不受影响。此外,面对养牛户配种难题,联合党支部统筹大地种业推广人工授精技术,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农户出一点”模式,每头母牛配种成本降至200元,年为农户节省70万元,企业创收140万元,实现“农户降本、企业增效、产业提质”三赢。
据介绍,随着“七个联合” 机制的不断深化,岔河则乡将继续探索党建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让党建红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让村企同心成为推动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更多“岔河则力量”。
(中共榆阳区委宣传部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