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护“八百里任河”西流 送“一泓清水”北上

2025-10-20 10:09:40   

2021年起,民盟达州市委会聚焦万源市任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开展民主监督工作,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南水北调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把握“天时”,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小流域融入大格局

万源市地处长江重要水系嘉陵江和汉江流域交汇带,任河作为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水源补给源,直接关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民盟达州市委会紧扣这一国家水安全战略,在监督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视野相结合。

一方面,围绕非煤矿山生态修复、工业企业环保措施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领域实施全领域明察暗访监督。另一方面,选取任河这一四川省唯一注入汉江、参与南水北调的河流作为“小切口”,进行深度调研与持续跟踪。2022年,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任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成果荣获达州市“同心智库”一等奖。2023年,相关社情民意信息被省政协采纳,呼吁将任河流域全域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逐步形成了“民盟首提、统战联席、多方合力”的民主监督“任河模式”。

通过持续建言,任河的保护与发展逐步上升至省级乃至国家层面视野,推动任河从一条区域性河流,转变为承载“战略之河”“生态之河”“民主之河”多重价值的国家水安全网络重要节点。

依托“地利”,立足资源禀赋,探索生态富民新路径

任河流域横跨川渝陕三省市,其流经区域与四川唯一的天然富硒地带高度重合。优质的水源与富硒土壤共生,孕育了“大巴山富硒茶”等特色产业,使任河具备成为“富民河”的潜力。然而,该区域也曾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等挑战。

民盟达州市委会在监督中敏锐认识到这一特殊“地利”优势与困境。监督工作不仅关注污染治理,更着眼于推动生态价值转化。通过深入调研,积极建言将“汉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纳入达州市全局规划,此建议获市委采纳,区域水系的规范性表述得以完善,凸显了汉江上游生态保护的战略地位。

民主监督推动了对于“边陲角落”生态价值的再发现。尽管任河在万源市境内干流仅长约35公里,但其对丹江口水库的水量贡献率不容小觑。监督工作促使各方认识到,守护好任河的“清水”,既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局部实践,也是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切实贡献,为秦巴山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奠定了基础。

聚力“人和”,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协同共治新机制

任河流域作为典型的跨省小流域,曾长期面临“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治理困境。民盟达州市委会将推动区域协同共治作为民主监督的关键着力点,促进行政边界向治理合力转变。

在民主监督的推动与联系下,万源市、城口县、紫阳县三地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监督协同、社会参与”的任河流域大保护格局。三地人民政府共同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框架协议》,建立了联合巡查、信息共享、联席会议等长效机制。河长办、检察院、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相继签署多项协作协议,在联合执法、风险防范、公益诉讼等方面形成合力。

尤为突出的是民主监督实现了跨区域联动,三地统战部签署了民主监督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工作方案,人大常委会开展联合视察并作出共同保护决定,政协组织联动调研和协商会议。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协同监督体系,有效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将“各管一段”转变为“共管一河”,将“三不管”地带变为“三必管”区域。 

成效显著,实践价值凸显,谱写民主监督新篇章

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达州市民盟对万源市任河流域的民主监督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道自然岸线率提升至90.9%,森林覆盖率高达80%,水质综合指数稳步下降。任河万源出境断面水质自2022年起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标准,2025年上半年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确保“清水北上”水质安全。

民盟达州市委会在对口万源市的民主监督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任河模式”的代表性监督路径。该模式以“天时”把握战略机遇,以“地利”挖掘资源潜力,最终实现了“人和”的协同共治局面。充分彰显了民主监督在现代治理中“以团结促监督、以监督聚团结”的独特价值,突出了“协同、共治”的时代特征,区别于传统的对立性监督。

据了解,下一步,民盟达州市委会将继续深化对口万源市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不断探索监督形式、丰富监督内涵,通过有效的监督凝聚更广泛的共识,推动地方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为守护长江清水绿岸、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民盟达州市委会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榆林榆阳区:让民生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下一篇:青岛市第41届中山公园菊展正式开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