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您身体还好吧?今天给您送点水果过来。”10月28日上午,福建永安市燕南街道太平社区的志愿者小林准时出现在独居老人李阿婆的家门口,这是社区“养老圈”里的一幕日常。而在太平社区,像这样温馨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它们都离不开社区创新打造的“五圈联动”基层治理新模式。
红色传承的“生态圈”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吗?”在太平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一场特别的党史课正在进行。老党员张大爷正绘声绘色地给社区的孩子们讲述着过去的革命故事。这是社区红色教育“生态圈”的一部分,通过“老少共学”活动,让红色基因在社区代代相传。

“老少共学”活动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党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社区党委书记黄筱滢说。社区定期组织老党员和青少年一起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系列活动,让红色教育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社区还因地制宜开展“送学上门”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和组织关怀同步送达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家中,打通了党员教育的“最后一米”。通过举办“社区治理我参与”等10余场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亮身份、当先锋,有机地将教育成果转化为治理实效。
邻里互助的“养老圈”
“社区志愿者经常来看望关心我,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李阿婆动情地说。在太平社区,针对独居、空巢、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体,社区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定期上门探访特殊老人,精准送达生活照料、免费体检、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把老人个性化“需求清单”变为了一份份“满意清单”。
“希望通过邻里互助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家的温暖。”社区工作人员小王说。社区还依托老年学校平台,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爱心义剪等活动,倾力为老人们提供贴心服务,使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意识和科学养生能力不断提升,稳稳托起了幸福的“夕阳红”。
共建共享的“活力圈”
“大家坐在一起,聊聊社区的事情,感觉很温暖。”居民李大姐说。在太平社区,有一个特别的“茶话室”,这是社区专门设立的书记民情“茶话室”。社区工作者、党员、居民代表经常会聚在这里,一起讨论社区的事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在茶话室的基础上,社区还建立了‘邻聚里’说事会、民声回音壁等机制,让居民们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黄筱滢说。社区创新孵化培育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环保志愿服务队、助老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社区的环境维护、文明倡导等活动,形成了“事务共商、社区共建、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文化滋养的“学习圈”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太极拳,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社区居民张阿姨说。

社区系列文化活动
在太平社区,有一个特别的“学习圈”,社区开设了声乐、舞蹈、太极拳、手工等多个接地气的课程班,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学习需求,让居民们在学习中增进邻里情谊,为社区治理注入新的活力。社区依托传统节日,组建文化志愿队,时常活跃于各种节庆演出中,推出了“新春送福”“端午粽香”“清明绘鸢”“母亲节插花”“中秋灯谜”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带动许多居民纷纷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推动形成了“文化滋养+治理增效”双赢格局。
便民服务的“近邻圈”
“以前这里总是堵得水泄不通,现在有了这个便民市场,方便多了。”居民王大哥说。针对辖区学校周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问题,社区党委主动作为,创新将一处闲置地块改造成集装箱便民市场,设置10余个标准化摊位,引导散乱商户集中规范经营,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问题。
太平社区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社校联动,因地制宜开展“文明和谐邻里情”“智慧助老”“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倾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营造了“积极向上、和睦友爱”的社区氛围。
如今,在太平社区,“五圈联动”实践成效凸显,为现代化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服务水平,更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我们将继续深耕‘邻’字文章,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让党建引领真正融入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黄筱滢表示。(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燕南街道 陈静悦)
(责编:李茜)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