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夯实平安“根基” 护航幸福“成色”

——南昌“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2025-10-30 15:50:08    南昌日报

南昌公安民警在八一广场巡逻

 

漫步在南昌,平安是触手可及的:景区人流如织处,民警穿梭巡逻,市民安心选购、游客放心打卡;各个公园中,孩子老人乐在其中,除了环绕的安全提示音,还有触手可及的应急设备;每逢节假日,交警提前规划的导流路线、实时调整的信号灯,让通行更顺畅。

五年来,南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护航民生、筑牢安全防线”这一命题,忠诚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一体推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为南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奏响了平安乐章。

重点场景精准施策

2025年国庆之夜,赣江上空烟花绚烂绽放,江面倒影流光溢彩,岸边观赏烟火的市民与游客摩肩接踵。

当晚,17586名安保力量遍布现场各个角落,他们有的在人群中疏导人流,有的在制高点监控现场情况,还有的在应急通道旁随时待命。“请大家有序后退,注意脚下安全!”一名民警手持扩音器,耐心引导着人群。晚会结束后,“子弟兵组人墙引导百万人退场”的话题迅速冲上南昌同城热搜榜首,那一排排整齐的“橄榄绿”与“藏蓝”身影,成为当晚最温暖的风景线。

“这么多人,原本还担心退场会很混乱,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守护,真是感觉太安心了。”人群中,游客李女士抱着孩子感慨。

这样的安心,源于南昌公安对重点场景的精准施策。“十四五”以来,南昌文旅热度持续攀升,凭借英雄城底蕴与网红气质强势“出圈”——万寿宫的烟火气、八一广场的红色情怀、一江两岸的璀璨夜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达2.25亿人次,较2020年增长49%;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更是高达7.56亿人次。面对激增的人流与活动,南昌构建起“立体防控、科技赋能、温情服务”的安保体系,让每一次“流量高峰”都有“安全护航”。

在八一广场,每月的升旗仪式成为南昌的“红色打卡项目”。2024年“五一”假期第一天,凌晨5点的八一广场已聚集4.6万名市民游客。为保障升旗仪式顺利进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大院派出所民警全员出动、通宵执勤,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忙碌:划定警戒区域、检查消防设施、规划进出通道,细化每一个执勤点位和应急处置流程。当天,他们采用“定点值守+流动巡查”的方式,对广场及周边展开全方位排查。

“看到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很激动,更让我感动的是,身边随时能看到民警的身影,有他们在,特别踏实。”来自湖南的游客张先生说。不仅如此,南昌还在升旗现场设立“阳光寄存点”,民警轮流帮忙照看游客的行李,解决了大家携带行李观礼的不便。

这个夏天,赣江“两滩七湾”天然泳场成为南昌最热门亲水休闲胜地,开放近四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55万人次,泳场安全有序离不开市公安局构建的全方位立体防控体系。整个暑期,市公安局水上警察支队水上巡逻大队全员投入赣江“两滩七湾”天然泳场,每天保持6航次的巡逻防控,采用“船巡+步巡+无人机巡”的立体化巡防模式,重点加大对傍晚至夜间人流密集时段和区域的管控力度,及时劝阻野泳、戏水等危险行为,妥善处理各类求助纠纷,为市民游客的安全保驾护航。

无论是大型活动、热门景点,还是日常的夜市、商圈,南昌都将精准施策融入每一个细节。活动开始前,民警会提前调研人流数据、规划路线、排查隐患;活动中,多警种联动值守,实时调整防控措施;活动后,及时总结经验,优化方案。这份“精准”,让南昌的每一次“热闹”都有了“安心”的守护。

“立体防控”织密安全网

“联防长需要做好联防员排班工作,每天都要有一名联防员在中午或者下午空闲时间进行巡查,巡查时间半小时到1小时。”近日,在佳海龚杏产业园区,杨春雷正在整理巡查记录,“园区现在管理越来越好了,企业员工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更有保障。”

杨春雷提到的“保障”,是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光伏产业园派出所创新推出“十企联防365”工作法带来的成效。

2024年,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光伏产业园派出所在佳海龚杏产业园试点,按照“行业优先、邻里就近”的原则,把该园区划分为18个“联防区”,每个“联防区”由至少10家企业组成联防单元,优选出251名联防员和18名联防长,实施每日一巡查、每周一调度、每月一会商、每季一考评、每年一表彰的运行机制。

围绕企业,南昌分类施策,精准服务,将防控力量直接派驻一线;聚焦校园,南昌持续巩固“家校警”协同机制,构建“警校社”三方共治机制提升治理效能;面对社区,南昌整合社会资源聚合多方力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南昌以群防群治为脉络,以关键领域防控为支点,从社区街巷到企业厂区,从校园门口到项目工地,构建起“地面有巡逻、网格有走访、重点有守护”的立体防控体系,让安全成为城市最坚实的底色。

紫荆夜市是南昌夜经济的 “代表”,每到傍晚,这里人声鼎沸,美食香气弥漫。为守护这份热闹,市公安局经开分局下罗派出所联合特警街面警务站,在夜市广场设立震慑点,防暴车停在显眼位置,武装特警全天值守,警灯始终闪烁。同时,巡防处突大队在夜市周边不间断巡逻,“夜市哨兵” 联勤服务中心更是能一站式处理夜市内的纠纷。

江西财经大学学生董弘毅每周都会来夜市:“还没到夜市就能看到警灯,在这里逛吃,一点都不担心安全问题。”

为有效防范、震慑和打击街面违法犯罪活动,南昌以“全时段覆盖、多维度联动”构建起动态防控屏障,执行24小时巡逻任务,通过多警种组成联动警力,采取“车巡+步巡+视巡”、动态巡查和定点值守相结合的模式,高频次开展巡逻工作,从繁华的夜宵街到僻静小巷警灯常在,有效提升路面见警率、管事率,做到“见警车、见警灯、见警察”。

而“洪城义警”组成的生力军,更让防控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恒大城小区的义警队伍以“车巡+步巡”模式守护社区安宁;九龙湖义警队爬上8米长梯救助突发脑梗的业主;小平小道义警队协助警务室快速、高效处理游客疾病求助、财物丢失等情况,成为景区安全的“贴心卫士”……为解决社区治安问题,南昌不断激发群众主人翁精神,发动群众力量,扩大“洪城义警”队伍,形成了“民警主导、义警辅助、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新模式,汇聚起平安建设新力量。

这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洪城义警”队伍,已成为南昌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截至2024年,全市共有11.2万名“洪城义警”,开展各类志愿活动8.5万余次。

2023年,公安部命名59个城市(含直辖市辖区)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南昌光荣上榜。这一模范称号的背后,是南昌用“精准打击、智慧防控、源头治理”织就的平安经纬,是公安铁军与千万群众同心筑防的坚实答卷。

智慧警务赋能高效治理

走进光伏产业园派出所华勤智慧警务室,偌大的电子屏映入眼帘,屏幕上可实时查看辖区道路交通、重要场所、企业、村居等情况,路面警力分布也一目了然。

这是市公安局高标准打造的全省首个以智慧内保为依托的智慧警务室。该警务室可实现多系统对接、数据汇集、会商研判和合成作战功能,保证随时随地实现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成为开展防控、预警、打击、整治的“智慧大脑”。

无独有偶。在市公安局红谷滩分局联勤联战便民服务中心,辖区内人、地、物、事等39万条信息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一键调取,该中心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社区民警能通过自建的“一标三实”数据库,对辖区实现精准管控。

“十四五”期间,南昌将智慧警务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引擎,不断完善智慧赋能基座,加快“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智慧公安等体制机制改革,启用“治安态势感知图、可用资源图、风险隐患图”三张图系统,创新智慧治安新格局,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

智慧警务的创新应用不仅体现在社会治安防控的“前沿阵地”,也深度融入城市运行的 “血脉经络”,在交通综合治理领域同样结出硕果。

五年来,南昌创新交通综合治理新模式,推动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设置“绿波带”,创新“交通信号三级优化”机制,推出“135”快速反应处置……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智慧交管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畅通、高效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在南昌铺开。

“沿着赣江南大道一直往前开,多个路口遇到的都是绿灯。”近日,驾车从九江到南昌办事的蒋祥伟说,“来的路上我还感叹自己运气真好,后来了解到这是经过了‘绿波带’。”

近年来,南昌不断提升交通治理的智慧化水平,“绿波带”如雨后春笋在全市涌现,提升了城区通行效率。赣江大道“绿波带”于2023年设置,总长10.6公里、途经23个路口,有效减少交通衍生安全问题;2024年,南昌首条“感应式绿波”南京东路(上海北路至京东大道段)上线后,道路停车次数和行程时间实现双降,干线整体通行平均速度提升91.3%,行程时间下降48.7%。

“‘绿波带’受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精准控制,有专门的技术团队驻扎在交管部门管理维护。”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相关负责人说,“车辆在预设的‘绿波带’内匀速行驶,可以大幅减少急加速、急刹车和路口怠速等待的频率,降低追尾、加塞等交通事故发生率,让市民在每一次出行中都能感受到更顺畅、更安心的交通环境。”

从智慧警务室到智慧交管,从智慧服务到数据赋能,南昌用科技为平安建设插上了“翅膀”,为城市绘就坚实的平安“底色”,护航着城市发展的幸福“成色”,让市民与游客感受到城市温度,持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洪观新闻记者 胡彦思/文 马悦/图)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川省开江县与重庆市毗邻地区开展跨区域交通运输联合执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