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广西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国际人才高地

筑巢引凤聚英才 智汇东盟增动能

庞革平    2025-11-06 17:32:07   

指尖在键盘上轻快跃动,屏幕上多语种代码如溪流般汇聚。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广西)—东盟青年手拉手活动中,迈越科技副总经理黄有章展示了他和团队攻坚的AI智能翻译眼镜:“面对东盟小语种语料匮乏的难题,我们从‘一张语料卡’起步,建成中国—东盟多语种语料库,将翻译准确率从60%提升至90%以上。”

活动现场,来自中国与东盟的青年代表、高校师生等近500人穿梭交流。马来西亚留学生李镓妏以音乐为桥,用歌声拉近彼此距离。6名新获聘的“广西故事青年讲述官”,则以在人工智能、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亲历叙事,印证了“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合作路径的勃勃生机。

今年以来,广西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新时代,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构建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

随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八桂大地正日益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动能。

政策引领,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发布多项成果,举办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智慧政务办公平台合作仪式,启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数字人才交流活动……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东盟算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的代表与中方共同推进系列国际项目合作。这背后,主要得益于广西日益优化的人才政策环境。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是海上丝路重要枢纽,是中国面向东盟合作的“桥头堡”。自治区党委把人才作为广西的创新之基、竞争之本、动力之源,推动各级党委“一把手”亲自抓、优先抓,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掌握创新主动、竞争主动、发展主动。

“广西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为此,广西推出系列政策措施:深化自治区“1+N”人才发展示范区建设,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引领支撑等政策;实施杰出人才、八桂学者、特聘专家、青年拔尖人才、人才小高地等人才项目,开展人工智能等14个领域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推动领军人才参与重大项目、领衔创新攻关。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引进高层次人才11人,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智能配用电等领域进行攻关,成功研制的高温超导量子电压标准样机可观测到毫伏(mV)量级的直流量子电压信号。

政策引领下,广西正成为人才向往的集聚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以来,广西通过实施青苗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大力引进理工科青年博士人才,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岗位;通过实施就业补贴“直补快办”,支持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让各类人才在八桂大地尽展其才、尽建其功。

培养赋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2025年9月,广西发布《面向东盟“百千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2025—2027)》,这是中国首个面向东盟的AI人才专项计划。“我们计划三年内培养数百名数字未来创新人才(硕博层次)、数千名数字金领人才(本科层次)和数万名数字蓝领人才(技能培训层次)。”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通过“人工智能+东盟国家语言+专业”融合模式,依托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等平台,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广西电网公司与广西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东盟能源学院,构建中国与东盟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合作格局,助力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广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立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推动京桂“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建设一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组建广西(上海、深圳)产业合作中心,培育24家“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核心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创新联合体,让产业“梧桐树”引来更多“金凤凰”。

同时,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入桂工作项目”“八桂之光”访学研修计划,每年遴选资助300名青年科技人才赴发达国家、东盟国家、国内科教发达地区访学研修;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尖锋”行动,聚焦7个重点产业领域实施重大项目220项,加快形成人才推动四链一体贯通、四链深度融合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态。

平台聚力,搭建创新创业“大舞台”

在南宁五象新区核心区域,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一款咖啡机器人正娴熟地调制饮品,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体验。

作为广西首个人工智能产学研用综合性平台,一批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及创新团队正加速集聚这里。截至10月底,已签约国内人工智能项目61个,包括软通动力、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梳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61项,涉及政务服务、制造业、农业、应急、能源等十多个领域。

为让人才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广西以高水平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人才试验区、科技创新合作区、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和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为牵引,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大模型应用实验室、人工智能安全示范中心等,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教科产融合基地。广西电网公司积极对接东盟国家能源应用需求,研发出输电智能巡检大模型一体机,推动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出海”。

一场赛事,激发出人才的新活力。10月30日晚,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市场监管服务创新应用大赛路演颁奖盛典在南宁举行,现场连线越南、泰国等东盟分会场,实现跨国界实时互动,并成功签约多项重大合作项目。这场科技盛宴,共吸引中国及东盟国家超1300支队伍报名,其中东盟国家参赛队伍达100余支。

才聚八桂,智汇东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广西持续举办面向东盟的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交流等活动,累计吸引1500多位海内外高端人才携“高精尖”项目参展,让开放发展“大赛道”成为人才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铁力市双丰镇:入户走访“送服务+宣政策” 便民举措暖民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