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重大项目办”)迁入城市副中心挂牌仪式举行。
市重大项目办的前身,是2003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奥运场馆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004年10月更名为北京市人民政府“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伴随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圆满举办,2009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再次更名为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022年,该办公室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季奥运会场馆建设任务,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自2009年办公室更名成立以来,我们以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主体,陆续形成轨道、房建、专项、综合等业务板块,先后承担并高质高效完成多条重要地铁和市郊铁路线段、大兴机场快线、北京冬奥场馆、国家会议中心、‘三馆一区’、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市重大项目办党组书记王承军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以每年投资300多亿、开通45公里的效率协调轨道交通建设,充分发挥建设主力军作用推动城市副中心拔节生长,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加速推动党中央交办任务落地见效,重大项目建设投资拉动带动的影响和效益凸显。近年来,办党组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要求,主动落实抓党建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组织推进的轨道交通、国际交往区、国家自然博物馆、国家重大实验室等重大项目达50余项。”
坚持守正创新
重大项目建设事关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局,事关新型首都都市圈建设成效。市重大项目办锚定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紧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改革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思维和模式,注重从规划设计源头入手,综合考虑地形、地势、水系、绿化等生态设计理念,以最小的干预达到设计与环境的和谐,确保建设项目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融入。将重大项目初步概算、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装修方案、材料造价等要素一并纳入督查协调视线,健全完善全周期、全过程、全链条组织协调模式,有力推动城市副中心千年之城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有效彰显了党建引领和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磅礴力量。
每年初,该办分别组织4个板块业务处室集智攻关,认真对全年轨道交通建设、重点房建项目、综合协调任务等进行统筹谋划和详细盘点,科学制定全年投资任务,梳理形成工作正负面清单,严格按照时间节点逐项研究、全力推进、重点攻关,把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作为完成任务的首要关键节点突破,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和效益齐头并进,有力保证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023年,市重大项目办接受了十三届北京市委第三轮巡视,办党组抓住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这个有利契机,借助市委书记点题问题重点整改落实的东风,强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协调发展,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和专题会议,深入分析存在的难点卡点和堵点,制定针对性措施,不等不靠主动攻坚克难。党组先后组织研究制定《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意见》《轨道交通项目临时用地审批使用管理办法》等,为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创造标准条件,提供了相关制度保障。
2024年12月,位于北京顺义新城后沙峪的“紫金丝带”——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精彩亮相,历经三年紧张建设,随着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及其配套设施顺利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因其外观在阳光照耀下非常像一条闪着紫色金光的丝带而得名,这里将成为北京国际交往的又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在党建引领下加快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2024年以来,该办引领各基层党支部不断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两优一先”评选和“七一”表彰活动,形成抓两头带中间、“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多达70余次,有效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有力提升业务工作水平,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成效凸显。
坚持求实务实
2024年以来,市重大项目办始终聚焦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和服务保障中心任务两大职能定位,坚持“求实、务实、扎实、落实”标准要求,瞄准“实”字聚焦用力。
地铁22号线(平谷线),一条横跨北京和河北两省市、设计时速高达160公里的区域快线,西起北京朝阳区东大桥,东至平谷新城,途经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省三河市等地区,线路全长约81.2公里,是第一条真正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建设项目。为早日让平谷区和河北北三县地区民众乘坐上这条期盼已久的区域快线,提升通勤的出行效率和幸福感,市重大项目办主动担当作为,加快推进线路建设进度,多次到邻近的河北三河市和廊坊市现场调研,共同研讨解决重难点问题,推动形成了京冀双方三地定期跨省区联合调度工作机制,组织召开全线工期筹划研判会,一批重难点问题取得节点性突破,推动工程建设驶入快车道。截至2025年7月,全线车站主体结构工程完成67%,区间主体结构完成72%。预计2026年底,北京红庙至平谷段可具备初期运营条件。
地铁13号线保福寺站建设需要占用辽宁省驻京辽宁大厦土地。市重大项目办多次与辽宁省政府驻京办有关领导和大厦负责同志深入交换意见,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问题裉节,创新解决举措,督促协调北京市、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经过2个月不懈努力,最终与产权单位达成一致,实现13号线保福寺站顺利进场施工。针对地铁轨道交通施工中临时占地审批流程复杂、管理不规范问题,市重大项目办认真梳理总结近年来相关问题和经验,主动会同市规自委研提优化调整临时用地审批流程工作建议,向上级报送《关于优化调整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审批工作流程的请示》,印发《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临时用地管理规定》,健全完善了联席会议审查、并联审批办理等工作机制,并将临时用地手续办理情况纳入年度建设任务及市政府绩效考核,定期点评督办,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十年来,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站城融合系统越建越美上。随着地铁3号线一期、12号线和昌平线南延段于2024年12月高质量开通,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冲到全国第一——29条线路、879公里、522座车站、98座换乘站,一个“轨道上的北京”正加速奔跑,向每一个人敞开怀抱,市民出行越来越便利、舒适、快捷。北京七大火车站、两大机场实现地铁全覆盖,进一步拉近了与国内其他地区、与全世界的交通连接。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5小时交通圈路网初步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正由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美景。这些都让重大工程建设人深刻体会到了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党建引领工建中品尝到了甜头,越来越清楚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和经验,两项工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服务为民
轨道交通是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影响越来越深刻。如今,北京成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在新时代首都建设发展中起到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持续彰显。市重大项目办党组以城市总规为抓手,积极发挥轨道交通建设协调统揽作用,把为民便民、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时时处处以群众满意度来评估项目质效。聚焦优化地铁站口布局、站点周围停车场建设、噪音扰民等痛点难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项目一线,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持续深化“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及时稳妥处置敏感舆情,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组织团队到上海、成都等省市深入调研学习,采取现场罩棚遮盖施工、暗挖台车“超级大黄蜂”、长距离盾构,以及通车路线加装声屏障等手段,通过科技赋能解决轨道交通建设施工和通车运营中产生的难点问题。
针对建成通车地铁线路中存在尾工问题,该办加强台账管理,始终紧抓不放,全力协调推进,动态销账销号。地铁房山线北延于2020年底初运营,由于当时诸多限制因素,花乡东桥站A2出入口成为缓建缓验出入口,但该地铁口附近有天坛医院、国家法官学院及诸多居民小区,市民群众多次通过热线、电台反映,乘坐地铁需绕行1公里多,工作生活交通出行极为不便,对尽快开通该出入口愿望强烈。市重大项目办积极与市规自委、市交通委等相关部门反复协调,督导建设单位开展尾工复建,在较短时间完成了出入口开通建设准备。近年以来,地铁尾工削减存量、杜绝增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为全面提升运营服务水平,进一步体现“站城融合”给民众带来的便利,2024年12 月新开通的地铁3号线和12号线实现了便民服务措施全覆盖,在枢纽站、文旅站、换乘站均设置了共享寄存柜设备,鲜花展示柜、潮玩自助机、免费领水机、共享充电宝机具组成的个性化便民服务集成,不仅丰富了乘客出行过程中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也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出行环境。
观花踏雪有四季,追星赶月无寒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市重大项目办将以坚毅向前进的胆识、不忘来时路的智慧,不断擦亮“党旗插在轨道交通建设一线”“火车头”等既有党建品牌,用心打造“擦亮党徽底色,争做建设协调先锋”“严守党规党纪、甘当幕后英雄”等创新党建品牌,让党旗始终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高高飘扬,持续引领和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提质增速,带动各个领域协同发展,有力助推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功能建设,加速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二级巡视员)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