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紧密围绕学校“3331”总体部署,立足革命圣地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以延安精神为根本遵循,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红色育人体系,着力打造红色育人示范学院,为培养心怀家国、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筑牢精神根基。
构建沉浸式教学体系,让历史“活”起来
学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开展现场教学,近三年组织师生赴宝塔山、清凉山新闻纪念馆、枣园、杨家岭、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鲁艺旧址等革命旧址开展教学活动50余次,覆盖1500余人次。在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学生面对泛黄的《解放日报》合订本,聆听革命时期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的事迹,让新闻专业理论知识从纸面走向现实;在南泥湾劳动教育基地,学生挥锄开荒、采摘蔬菜,亲身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

不仅走出去,更要请进来、深下去。学院创新校际协同机制,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开展“重返红色新闻历史现场”实践教学活动,共研红色新闻史、共讲革命故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同时,精心打造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国家级一流课程《红色经典导论》等优质课程群,让红色教育既有“现场温度”,又有“理论深度”。

打造全周期育人链条,让红色“融”进去
从延河之滨到宝塔山上,从入学第一课到毕业最后一课,学院精心构筑贯穿学子学业全程的红色育人闭环,让红色教育融入成长每一步、浸润思想每一环。
入学第一课,播下红色种子。新生迈入校门伊始,学院便将校史馆作为红色教育的起点,精心打造“红色教育第一课”。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历史影像、一段段校友事迹,新生们沉浸式感知学校与革命圣地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底蕴,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从此,“爱党爱国爱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入学第一天就扎根心灵的种子。

在校育幼苗,浸润红色心灵。学子在校期间,学院以红色文化为主线,持续开展“读唱演写创”文艺创演活动——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演红色剧目、写红色诗文,让红色教育“活”起来、“潮”起来。红色基因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演、可唱可画的青春表达,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心,让信仰的种子在活动中发芽、生长。
毕业再启航,传承红色使命。毕业生离校之际,学院在宝塔山、新闻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创新开设“最后一节党课”,以巍巍宝塔为证,讲述革命先辈坚守信仰、艰苦奋斗的故事,激发学子勇担时代重任的使命感。此外,实施“五心”毕业服务体系,通过“守初心”温暖献礼、“映红心”革命教育、“育匠心”档案文创、“送贴心”就业帮扶、“立雄心”备考护航,全方位助力毕业生迈向新阶段,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延安精神在告别与启航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搭建立体化传播平台,让精神“传”开来
在信息交织的时代浪潮中,文学院以创新之姿打破课堂围墙,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进的红色育人矩阵,实现了红色教育从“指尖”到“心间”、从“校园”到“社会”的广泛传播。
云端聚力,青春向党“触网”生辉。学院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依托“延大我们编辑部”微信公众号,打造“青春向党”专栏,以年轻化语态、故事化表达持续推出党建案例和先进事迹。近一年,专栏已推送100余期内容,吸引超过5万人次阅读,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在虚拟空间中凝聚起澎湃的青春正能量。
红色实践,专业赋能打造新闻先锋。红色基因在新闻实践中焕发时代光彩,青春力量于融媒一线书写使命担当。学院与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共建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深入《延安日报》采编一线,累计发表《弘扬新闻力量,书写时代华章》等10篇稿件;在同期开展的《延‘叙’文明之光》项目中,师生共同走进县区村落,用镜头记录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延安精神新实践。学院还与风驰品宣公司深度合作,18名学生参与制作的“我在延安过大年”节目获得60万+网络点击量。通过系列实践,学生们在采编播发全流程中锤炼专业技能,在红色热土上感悟新闻使命,实现了“红色精神”与“新闻实践”的双向赋能,培育出一批具备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的新时代新闻人才。

辐射传播,从育人高地到文化窗口。红色基因不仅要深植于心,更要远播于行。学院坚持将课堂教学、实践体验与文化传播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红色精神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近一年来,学院师生共同参与的特色党建案例先后获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品牌活动《路遥的世界》朗读者获《延安日报》关注;学院清凉山新闻工作坊微信视频号佳作频出,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如今,学院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红色文化传播,让延大声音传得更远、延安故事讲得更响,真正实现了“走出校园、影响社会”的育人新格局。
未来,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继续以延安精神为引领,紧密围绕学院2025年延安精神强党建“三一工程”建设目标,持续深化红色育人模式创新,不断丰富教育载体、优化育人机制、拓展传播维度,让革命圣地的红色沃土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摇篮”,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红色育人示范学院凝聚更强力量,谱写崭新篇章。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