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党建 > 正文

过紧日子 炼好作风

2025-11-18 15:00:50    人民日报

图①:江西省赣州市市政中心食堂,访客扫描“赣餐码”用餐。
陈金华摄
图②:江苏省常州市委市政府集中办公区,工作人员在集中档案库整理档案。
王栋栋摄
图③:山东省德州市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员搬运设备出库。
孙 耕摄
 

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印发,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半年多过去,变化可感可及。近日,记者赴多地采访,探变化、看作风、听感受。

——编  者

 

公物流动起来了
本报记者  王欣悦

前段时间,重庆市沙坪坝区发展改革委成立工程概算专班,需要一批电脑。区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唐宁没有着急采购新产品,而是点开“公物仓在线”系统,查看闲置物品信息。

界面清晰友好,物品分门别类。唐宁发现,从区融媒体中心“退役”的4台电脑,刚好符合需求,便提交调拨申请。

另一边,沙坪坝区公物仓实体仓库内,电脑、投影仪、桌椅等物资整齐摆放。工作人员朱学涛核验通过唐宁提交的申请,安排出仓。

近年来,沙坪坝区试点开发“公物仓在线”系统,破解资产沉睡难题,让公物流动起来。

“以前,各单位资产信息互不相通,像一座座孤岛。我们要摸清家底,得逐个打电话、发通知,再人工整理汇总。等数据收齐了,情况可能又变了,常常慢半拍。”朱学涛说,系统为全区所有固定资产生成唯一资产编码,资产实现实时盘点,各单位资产余缺情况更新更加及时,供需匹配也更加精准。

拿这4台电脑来说,它们出仓后的流向,在系统后台一目了然。这既为将来再次流通提供便利,也有助于防范挪用、私用、流失等异常情况。

截至目前,“公物仓在线”系统已为91家单位及有关工作专班借用调剂物资242批次、9728件,节约资金2007万元。

前段时间,某部门提交了办公桌椅采购申请,却被退回:“请按流程,先在‘公物仓在线’系统进行物资调剂前置审核流程。”

原来,沙坪坝区建立了“先调剂、后购买”机制,规定采购单位必须优先调用“公物仓在线”中的现有资产,并且针对超标采购、重复采购等问题,开展“智慧清查”。资产超配20%的,启动必要性审查流程;超配50%的,关闭该单位新增资产配置权限。

后来,该部门在“公物仓在线”浏览,发现区住建委搬迁后留存的数十套闲置桌椅,仅表面有轻微划痕。23套闲置桌椅重新“上岗”,减少了70%的采购量。

此外,在资产报废环节,沙坪坝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局、国资委联合建立资产处置入库机制,规定资产报废前须前置鉴定,如有“残值”则强制进入“公物仓在线”再利用流程。“我们希望通过刚性约束,帮助各部门单位增强过紧日子的意识。现在,采购先调剂、处置先入仓,已成为各部门单位的工作习惯和固定流程。”沙坪坝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王玲说。

 

 


 

公务接待更清爽了
本报记者  孙  超

早上上班,先打开“湘办通”应用程序,看看当天有没有访客。这是湖南衡阳县台源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罗宏亮养成的一个习惯。

她的“湘办通”弹出信息提醒:衡阳市委办、衡阳县委办有一行四人来镇里开展一项调研工作,对方在申请时勾选了“需要协助用餐”的选项。罗宏亮随即安排乡镇食堂适当增加食材采买数量。

临近中午,来到食堂,访客们打开“湘办通”,调出了本次协助用餐的二维码。罗宏亮也打开“湘办通”,扫码查验。确认人数和事由无误后,她输入了当天的用餐标准——每人20元。访客再次确认金额,一次标准流程的“赋码支付”就完成了。

台源镇是衡阳县一个中等规模的乡镇。和很多基层单位一样,“接待”曾是劳神费心的一件事。“生怕哪个细节没做好,影响乡镇在上级部门心目中的形象。主动叫人付费,更开不了这个口。”台源镇镇长李军坦言。

如今,随着相关制度的严格实施,随着“湘办通”在全省的普遍使用,变化悄然发生。“由县乡两级‘买单’的工作餐基本不存在了,有的只是‘协助用餐’。访客必须通过‘湘办通’赋码支付,同餐同价。”衡阳县机关事务和接待中心主任洪思薇说,“再也不用操心对等陪同、安排座次、选择菜品这些事情了。”

扫码用餐,不需要开具收据,也不用建立台账,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今年6月,衡阳市财政局在全省率先启动协助用餐用车费用公对公支付试点。“出差人员点击确认用餐金额后,费用信息推送至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由单位财务人员完成对公支付。”衡阳市财政局行政科科长黄丽峰说,“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业务流和资金流,实现单位办事不垫钱、个人出差不碰钱。”

信息化还便利了监督。打开湖南省“互联网+监督”系统,“接待监管”栏目中,如果同一张电子公函出现在不同接待单位,或是存在超标准、超人数接待,都会触发预警。

衡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杨寒介绍,截至11月5日,全市党政机关公务接待支出同比下降94.4%。“现在可以说,公务接待更清爽了。”

 

 


 

公车管理更规范了
本报记者  洪秋婷

上午9点,广东省汕头市公路事务中心工作人员詹主即将出外勤。他登录“广东省公务用车管理平台”,输入出行时间、目的地和事由。提交申请后,不到10分钟,平台显示审批通过,并为他匹配了一辆新能源车辆。

车辆驶上马路,车载设备实时采集行驶轨迹,油量、维修、保险等数据也自动上传平台。“平台全程留痕,既规范了用车,也杜绝了公车私用的可能。”詹主说。

在汕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大屏幕上,全市公务用车的实时位置、运行状态、费用数据一目了然。

“通过这张网,我们实现了单位、车辆、人员全覆盖管理。管理更加严格高效,也降低了行政成本。”汕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邢卫国介绍,这张网覆盖的不仅是单位自有车辆,“编制外”的公务租车也一并纳入统一管理。租车、比价、审批、合同、报销,全流程线上操作。

存量车辆管好了,新增车辆也要严把关。汕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强化总量管控,明确编制核定标准,从源头遏制“虚增”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购买环节,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施行“统采分签”模式。

前不久,汕头某高校通过该模式购置了两辆新能源汽车。“省里统一谈判压低了价格,我们只需完成合同签订。”该校后勤总务科工作人员李江算了笔账,“总采购成本比自行采购降低近15%。用上新能源车后,年度维保预算预计还能再减3.2万元。”

据统计,全省1081家用车单位已按照“统采分签”模式,采购1336辆新能源公务用车,累计节省购置经费约3800万元,节约率达14%。目前,全省新增一般公务用车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九成,每年可节约运维费用约1.5亿元。

“广东省公务用车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刹住了‘公车私用’‘私车公养’的不良风气。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从严从简、提质增效的原则,持续巩固公务用车管理成效,为建设节约型机关贡献力量。”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罗展怀说。

 

 


 

闲置房派上用场了
本报记者  尹晓宇

一排排铁柜整齐排列,转动把手,拉开柜门,一盒盒档案整齐码放其中。在江苏省常州市,市委市政府集中办公区的60多个单位将档案存放在集中库房,节省出24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

以前,各单位分别管理档案,至少要占用两间办公室,一间存放、一间整理。扫描、打印等设备也要单独配备,可每年集中使用一两个月就闲置了。本就紧张的办公空间更显逼仄。

常州市档案馆搬离集中办公区成为转机。通过机关事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注意到,档案馆留下800平方米办公空间,还有大量密集架。“可否把这片区域利用起来,将各单位档案集中管理?”实地验证,方案可行,改造随即展开。密集架经过简单改装,就成了封闭档案柜。隔壁设置共享整理区,每个部门排期使用,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常州市制定《常州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一本通”》,梳理房产概况、巡检记录、维修流程、法规政策等内容,指导各部门单位规范管理,并将使用状态接入机关事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确保办公用房全生命周期管理。

除了在集中办公区内部挖潜,常州市还打破层级界限,实行综合调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原本位于市行政中心,由于办公空间紧张,考虑外迁。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比对信息发现,新北区一处存量办公用房基本符合需求。经沟通协调,这处区级闲置房产被成功调剂给市级部门使用。

实践中,还有一些闲置房产被盘活,释放社会效益。市质监局的老办公区,占地1万多平方米。市质监局搬到集中办公区后,这里便闲置了下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调研走访,了解到老办公区所在的钟楼区永红街道,正在开展闲置资产排摸与盘活工作。双方一拍即合,签订协议,约定该办公区由永红街道负责运营,引入第三方进行改造。如今,闲置的院子被改造为新动能创新产业园,聚集一批初创型科创企业,不仅重焕生机,还带来了租金收入。

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洁说:“我们将牢固树立资产盘活共享理念,深度挖掘存量资产价值,持续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闲置资产向在用资产、优质资产转变。”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8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党建引领提升志愿服务含金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