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午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读书会在廖凯原楼B112室举办。本期读书会邀请博雅特聘教授、政治学系王丽萍教授为同学们导读著名历史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的专著《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导读伊始,王老师首先对书中内容进行了简要梳理。该书以荷兰画家维米尔与另外两位荷兰画家的作品及一件青花瓷盘为导引,探讨了17世纪全球化初期的贸易、文化交流及社会变迁。书中不仅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还通过跨学科视角,将艺术、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分析融为一体,揭示了当时荷兰社会的日常生活、西欧早期现代国家贸易政策与全球贸易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力量与文化多样性的演变。
随后,王老师对本书进行了详细解读。卜正民教授被认为是“北美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之一”,这本书精妙的构思与写作就展示了作者将日常生活用作历史阐释的工具、将微不足道的细节与宏大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的强大思考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主要描绘荷兰小城代尔夫特日常生活场景的几幅画作和一件瓷盘中发现了“指向更雄浑历史力量的线索”,展开对全球化的宏大叙事。本书基于多重视角和比较视角对17世纪全球化的研究,提示读者全球化并非现代社会独有的现象,17世纪甚至更早即已深埋全球化的草蛇灰线,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早期全球化的差异性反应,则不仅可从更早的历史中寻找答案,还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未来的不同认知与抉择的结果。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与思考。大家围绕画作中元素特征、全球化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书中所展现的全球化早期阶段与现代全球化的异同点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王丽萍老师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观点,并给予专业的点评和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最后,王丽萍老师强调,全球化或去(逆)全球化无关选择,而是一个如何回应并保持国家与个体自主性的问题。《维米尔的帽子》提示我们应以多重视角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觉提升全球素养,学会并习惯于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这项出色的全球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和荷兰史研究,源于作者20岁时在一次荷兰旅行中的小意外,以及与小城代尔夫特的奇妙邂逅,而阅读这本基于大量历史细节推导的经典,也可成为同学们重拾良好阅读习惯的契机。特别是,耐心在今天越来越成为影响我们知识积累的稀缺品质,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本书重新培养和积累耐心,努力过一个充实的、有质感、有厚度的密实的人生。
此次读书会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同学们对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全面的思考,也从中获得了对今后学习和研究大有裨益的新启示。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