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艺”启数韵,闽韵焕彩实践队以“数字+非遗”的创新视角,开展闽剧文化传承传播的调查研究。团队深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晋安区闽剧团等地,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记录、跨界对话等形式,探索古老戏曲的当代生命力,思考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使命。
深入剧院,探索舞台背后的闽韵根脉。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队员们化身“非遗体验官”,系统参观了闽剧剧场结构与设施,近距离观察演员的化妆过程与排练场景,深入了解一场演出背后的准备流程与技艺细节,队员们还了解到现代戏曲演员除了具备唱念做打基本功外,还需接受现代化训练和内容创新,以适应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趋势,青年演员分享道:“每一次站在台上演出,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传承。”
团队全体成员集体观看了闽剧经典剧目。在演员的声腔吟唱与婉转旋律中,沉浸式体验了传统戏曲的独特感染力,也更加体会到闽剧作为福州文化标志性符号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
实践队成员采访闽剧院演员。
观看闽剧经典剧目。
扎根乡土,感悟民间剧团的艺术坚守。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晋安区闽剧团,实地探访这支活跃在社区乡镇的闽剧戏曲团队。在非遗展览馆内,队员们拜访了从事闽剧表演与推广超过四十年的民间戏剧人欧成斌先生。欧成斌老先生回忆起闽剧从乡村庙会走入礼堂剧院的发展历程,他说:“真正的闽剧活在民间,靠的是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坚持。”通过观摩展演,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尽管民间剧团条件有限,但在文化传承上的韧性与活力尤为动人。
拜访欧成斌老先生。
研讨溯源,闽剧传承的青春对话。在闽剧艺术专题研讨环节,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周虹院长与闽剧研究专家邹自振教授和实践队员展开深度对话。座谈会聚焦“闽剧活态传承的青春路径”这一时代命题,专家学者与实践队员就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展开思维碰撞。周虹院长系统介绍了剧院近年来在非遗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表达了与青年学子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的期待。邹自振教授则从学理层面剖析了闽剧艺术与闽都文化的血脉联系。在互动研讨中,实践队提出“数字闽剧”三维构想:运用VR技术复原传统戏台场景、开发戏曲AR互动文创、策划“戏曲+流行艺术”的跨界展演。邹自振教授对此高度评价,强调“非遗传承贵在守正创新”,殷切寄语青年要“做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者”。
座谈会现场。
本次社会实践将充分发挥实践队成员学科交叉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调研深度融合。实践团队将创新采用“调研+创作”双线模式,围绕“非遗IP”建设,探索AR虚拟视图演绎人物形象、元宇宙空间搭建戏台体验场景等形式,打造“非遗+科技”的文化传播实验项目,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对话,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