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数字赋能文化传承:闽江学院学子探索闽剧创新传播新路径

吴迪威 陈乐璇 刘格至    2025-07-11 16:36:05   

2025年7月,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艺”启数韵,闽韵焕彩实践队以“数字+非遗”的创新视角,开展闽剧文化传承传播的调查研究。团队深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晋安区闽剧团等地,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记录、跨界对话等形式,探索古老戏曲的当代生命力,思考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使命。

深入剧院,探索舞台背后的闽韵根脉。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队员们化身“非遗体验官”,系统参观了闽剧剧场结构与设施,近距离观察演员的化妆过程与排练场景,深入了解一场演出背后的准备流程与技艺细节,队员们还了解到现代戏曲演员除了具备唱念做打基本功外,还需接受现代化训练和内容创新,以适应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趋势,青年演员分享道:“每一次站在台上演出,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传承。”

团队全体成员集体观看了闽剧经典剧目。在演员的声腔吟唱与婉转旋律中,沉浸式体验了传统戏曲的独特感染力,也更加体会到闽剧作为福州文化标志性符号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

 

实践队成员采访闽剧院演员。

 

观看闽剧经典剧目。

 

扎根乡土,感悟民间剧团的艺术坚守。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晋安区闽剧团,实地探访这支活跃在社区乡镇的闽剧戏曲团队。在非遗展览馆内,队员们拜访了从事闽剧表演与推广超过四十年的民间戏剧人欧成斌先生。欧成斌老先生回忆起闽剧从乡村庙会走入礼堂剧院的发展历程,他说:“真正的闽剧活在民间,靠的是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坚持。”通过观摩展演,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尽管民间剧团条件有限,但在文化传承上的韧性与活力尤为动人。

 

拜访欧成斌老先生。

 

研讨溯源,闽剧传承的青春对话。在闽剧艺术专题研讨环节,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周虹院长与闽剧研究专家邹自振教授和实践队员展开深度对话。座谈会聚焦“闽剧活态传承的青春路径”这一时代命题,专家学者与实践队员就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展开思维碰撞。周虹院长系统介绍了剧院近年来在非遗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表达了与青年学子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的期待。邹自振教授则从学理层面剖析了闽剧艺术与闽都文化的血脉联系。在互动研讨中,实践队提出“数字闽剧”三维构想:运用VR技术复原传统戏台场景、开发戏曲AR互动文创、策划“戏曲+流行艺术”的跨界展演。邹自振教授对此高度评价,强调“非遗传承贵在守正创新”,殷切寄语青年要“做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者”。

 

座谈会现场。

 

本次社会实践将充分发挥实践队成员学科交叉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调研深度融合。实践团队将创新采用“调研+创作”双线模式,围绕“非遗IP”建设,探索AR虚拟视图演绎人物形象、元宇宙空间搭建戏台体验场景等形式,打造“非遗+科技”的文化传播实验项目,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对话,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申尊敬散文《花开塔克拉玛干》入选多地中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