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北京市全域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首批一百六十套课程资源覆盖全学段

本报记者 黄 超 李建广    2025-09-30 10:43:52    人民日报

上线首批160套市级课程资源覆盖全学段,每套包含约15分钟的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及活动任务单……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

“人脸建模原来是这样完成的”“我们的表情被AI成功抓取了”……北京市日坛中学小学部信息课教室,一群五年级学生围在屏幕前,对着摄像头做表情,观察AI识别“高兴”“惊讶”“生气”,并在老师引导下学习如何安全使用AI。

来到该校中学部,授课层次逐渐加深。在高中课堂,学生从原理入手,深入了解图像识别算法,尝试制作“刷脸签到”等智能程序。“学生设计的程序有机会应用于智慧校园的实际场景,学以致用。”教师王玉英说。

在北京市平谷区第十一小学教室,“文生图”课程正在进行。当学习一篇关于小猫的课文时,同学们将描述小猫淘气的句子输入AI软件,便生成了一张相应的图片。一名学生说:“老师还用AI让课本中的人物动起来,与我们对话。大家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生动的课堂,离不开扎实的课程资源支撑。今年3月,《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出台;6月,《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发布,从课程定位、内容体系到实施路径,让人工智能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有章可循。北京成为首个省级全域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地区。

新课学什么?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通过图像识别、游戏互动等场景启蒙兴趣;初中阶段侧重“认知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模型训练、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应用于学习生活;高中阶段聚焦“综合性实践”,培养数据处理、算法应用及跨学科创新能力。

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首批上线的市级课程资源,通过“视频+工具+任务单”模式满足教师备课、授课及学生自主学习三类场景需求,搭建AI“课程超市”“应用超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支撑。

谁来教这门课?“学校配备了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信息科技教师是主要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智雄表示,通过系统化培训,引导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认知框架,具备设计教学及伦理教育实施能力。

今年7月,北京市启动“百千种子计划”暑期实训,130余名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开学以来,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深入各区和学校开展巡讲,着力破解教育教学中的堵点难点。实施“城乡结对”计划,组织中心城区、在京高校、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对10个远郊区进行帮扶。

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成立,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等举办……随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氛围日益浓厚,北京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放实验室、体验馆等资源,构建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与多家高新企业合作,将无人驾驶、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把人工智能教育引入中小学,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表示,学科课程应突破传统,突出实践、探究环节,通过实践创新评价教学成效。

“我们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反馈迭代更新。”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首批课程资源为起点,让数字技术赋能师生,引导青少年从小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科学认知,为国家储备科技创新人才火种。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