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山东临沂:

河东公安分局实施“1321”工程推动环食药侦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09-10 17:35:26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公安分局环食药侦大队坚持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为牵引,积极践行“专业带动、全警行动、部门联动、群众发动”的“四动”经验,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实行“1321”工程,推动环食药侦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一个理念”

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以党务促警务”融合理念。将党建工作融入到队伍建设和警务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党建总指挥棒的核心作用。以“党建+政治建警”为根本,全面提升队伍向心力;以“党建+能力强警”为核心,锤炼队伍技能,打造战斗型过硬党支部;以“党建+纪律治警”为导向,从严治党治警,全面提升队伍执行力;以“党建+从优待警”为保障,鼓舞队伍士气,全面提升队伍凝聚力;以“党建+作风树警”为动力,整肃队伍风气,着力营造干事创业警营新生态;以“党建+群众评警”为目标,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公安队伍,结出忠诚为民之果。

完善“三个机制”

一是完善内部执法流程机制。立足大队基层执法实际,构建“统一受理、全程管控”的工作模式,对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破坏等领域的案件及线索实行集中登记、分类建档、建立电子化动态管理台账,详细标注案件来源、涉案领域、危害程度等关键信息。建立“周例会+动态督导”工作模式、每周由大队领导牵头组织案件研讨,围绕调查取证进展、证据链条完善性、法律适用准确性等开展集中研判,对重点疑难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同步实施“三色预警”督办机制,对案件办理进度滞后、证据链条存在瑕疵的案件亮灯提醒,严格落实“一案一审核”的管理要求,确保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检验,切实提高环食药领域执法规范化水平,有效打击违法犯罪。

二是完善共享联动机制。加强局、所、队与同级行政部门的联动,及时共享线索,视情提前介入可能涉及涉嫌犯罪的行政案件,畅通工作渠道,建立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此外坚持强化内部警种合成打造“1+N” 警种合成作战机制,以环食药侦大队为主导,法制、情报、网安等相关警种协同,派出所配合的合成作战机制,通过简化程序、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警力合成、战力合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是完善“三联”工作机制。完善所队联侦。建立派出所环食药侦联络员制度,“以不添负担、不加任务”为原则,每个派出所选派一名民警作为环食药工作联络员,联络员要充分利用110警情、12345举报、舆情等数据,扩大线索来源,做好“基础信息采集、摸排情报信息、协助侦办刑事案件、宣传防范”四个方面工作。完善所村联防。派出所要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环食药工作向街道、社区、村庄延伸,推动建立以“邻家义警”、党员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为骨干的环食药安全信息员队伍,织密基层防范网络,强化群众防范意识、检举意识,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切实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水平。完善警企联动。深化警企协作,加大与电商销售平台,以及辖区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药企等行业重点企业、品牌权利人对接力度,充分利用好行业协会、电商平台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延伸打击触角,同时派出所要对辖区行业场所、企业单位等按照食、药、环、知类进行分类登记,对辖区场所、企业基本信息实现动态掌控,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

提升二个能力

一是提升获取线索能力。突出重点领域管控,加强对医院、诊所、美容院等领域的线索搜集,针对城区派出所和农村派出所、以及打击治理重点的不同,环食药侦大队要对派出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在城区,重点加强保健、降糖、降压类药品涉案线索的搜集;在农村,重点关注民间偏方、街头巷尾涉药小广告、污染环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方面的违法犯罪线索。

二是提升打击处置能力。深化打击环食药侦犯罪工作机制运行,将派出所作为环食药侦“前哨”,提升侦办环食药知类案件能力。通过环食药侦专知识大练兵、大讲堂,围绕相关业务对派出所办理的相关案件进行答疑解惑,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大队在召开一案一小结同时邀请案件发生地派出所民警到大队进行旁听,提升派出所打击处置能力。

实现一个目标

食品、药品、环境、知识产权安全关乎群众生命健康、企业发展,事关群众的福祉,同时环食药知领域的问题涉及面广,痼疾顽症多,成因复杂,易于反弹,要充分利用 “1+N”警种一体联打工作模式,凝聚全警之智、整合全局之力,达到在最短时间,耗费最少警力多办大案要案的目标。(临沂市河东公安分局环食药侦大队)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莫振祖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