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同市分行向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平城区人民法院送来两面锦旗,分别以“高效执行助清收,公正司法护金融”“秉公执法,清正廉洁,高效办案,护航金融”感谢两级法院为银行快速执行回2.04亿元不良贷款。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于松,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丁国华,中行大同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立国,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刘文德,平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东出席仪式。
锦旗背后:一笔“骨头案”的攻坚之路
“2025年9月18日,我们终于拿回了这笔拖了一年半的贷款!”中行大同市分行高级经理曹春平说。涉案的大同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21年向中行大同市分行申请贷款,2024年3月贷款逾期,且借款人无力偿还,银行多次催收无果后向平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判决生效后,借款人、担保人及抵押人仍拒不履行还款义务,2024年10月31日,应中国银行大同市分行申请,平城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件执行立案。
然而,执行工作刚启动便遇“硬骨头”,被执行人涉及多家企业、资产情况复杂,案涉大楼权属、租约等信息繁杂,资产排查难度极大。干警们连续加班,逐页核对产权证明、梳理租约细节,哪怕一条财产线索都不放过。正是这份“较真”,为后续资产处置打下了坚实基础。
两级联动:“三统一”机制破解执行难题
“这笔钱不仅关乎银行债权,更连着‘保交楼、稳民生’的大事,我们第一时间向市中院汇报。”平城区法院执行局局长顾兵表示,案件疑难复杂且敏感,平城区法院迅速启动协同机制,大同市中院执行局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案情分析、制定执行方案,并调配力量支持。
“我们严格落实最高法‘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要求,两级法院拧成一股绳。”大同市中院执行局局长车进解释,从资源调配到方案优化,协同执行机制的优势在该案中充分显现,有效避免了“单打独斗”的局限,执行工作实现了提速增效。
创新执行:善意文明理念实现“多赢”
“传统评估拍卖耗时久、易流拍,可能顾此失彼。”该案承办法官仝彩虹坦言,如何在保障银行权益、维护金融安全的同时,为“保交楼”留空间,成为执行团队的核心考量。为此,团队创新思路,严格遵循最高法《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在控制价款的前提下,允许被执行人在60日内自行变卖涉案资产。
这一举措成为“破局关键”。很快,北京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案外人身份表达购买意愿,在法院监督下,双方自愿达成合理交易协议。最终,涉案大楼未走司法拍卖程序便完成处置,2.04亿元执行款全额到位。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房企缓解处置压力,“保交楼”工作获支持,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锦旗是肯定,更是鞭策。”大同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丁国华在锦旗赠送仪式上表示,全市法院正深入开展“2025三晋执行利剑之大同”专项行动,将持续加大涉金融案件执行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实施,建设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提供坚实司法保障。该案的圆满执结,是大同市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生动实践。
(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