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塘卫生院门口有交通事故!”“黄清堰村发生村民纠纷!”9月18日傍晚,浙江省余姚市公安局低塘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接连收到两条下发指令。
低塘派出所民警迅速抵达现场后发现,两起警情实为同一起因倒车引发的交通事故纠纷,便当场合并处置,快速化解矛盾。“要是放在以前,类似警情需要派出所和交警中队分别处警,现在效率高多了!”现场处置民警说道。这起交通事故的快速、高效处置,正是余姚市公安局深化“交所融合”勤务机制的一个缩影。
面对余姚乡镇地区道路里程长、交通要素多与交管力量相对不足的现实矛盾,余姚市公安局以“交所融合”勤务机制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交通治理新路径。一场旨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交所融合”改革,正悄然重塑着乡镇道路的安全肌理。
机制重构,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
余姚市低塘街道地处余姚、慈溪两市交界,76条主要道路如血脉般贯通这座工业重镇。数千家企业、8万多常住与暂住人口,让治安与交通管理压力双重叠加。
机制顺利运行的突破口,在于一套《“交所融合”勤务机制责任清单》。走进低塘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科技感扑面而来。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指挥一张图”将“天网+地网+人力网”织于一体,所有路面警力与巡逻车辆实时位置一目了然。
勤务模式的变革是核心。派出所将辖区科学划分为9个责任社区和4个警务区,民警按照“值班、调整、勤务、社区”的节奏运转,治安、交管、服务职责集于一身。
“融合”带来的效益实实在在。“交所融合”落地实施半年以来,低塘街道辖区交通事故接处警平均时间大幅缩短,民警8分钟到场率高达88.7%,同时因交通警情引发的纠纷同比下降超三成,群众满意度大幅增加。
“一警多能”,守护乡镇动脉平安畅通
余姚市三七市镇,北上线穿镇而过,三大物流公司常驻车辆超2000辆,加之过境大货车流密集,交通安全形势一度严峻。“光今年上半年,因大货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就不少,交通治理压力巨大。”三七市派出所所长韩少军介绍。
派出所将交通管理职责深度嵌入社区民警日常工作。早晚高峰时段,在北上线的菜场、医院等人流车流密集区,由派出所民辅警重新混编的执勤组格外醒目。夜幕降临,警力又会根据警情规律,动态调整至幸福村堰头等区域。
精准打击与源头治理双管齐下。通过对事故数据的分析,派出所采取“常态查+夜间查+精准查”模式,大幅提升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此外,社区民警利用“人熟地熟”优势,扛起对重点运输企业的监管责任。
自7月“交所融合”模式运行以来,三七市辖区交通事故警情逐月大幅下降,下降率最高可达47%,同时实现了交通亡人事故和酒驾事故“零发生”。
因地制宜,激活山区警务新效能
四明山腹地的大岚镇,山峦叠翠,风景秀美,一条主干道嘉余线蜿蜒贯穿全镇。“派出所70%以上的警情都是交通警情,可以说,管好了路,就守住了平安的根基。”大岚派出所所长陈瑜一语道出辖区特点。
“交所融合”为山区警务带来了全新气象。
针对四明山山区“跑山飙车”问题,7月以来,派出所建立了灵活的警力动态调整机制。“我们以两名铁骑为班底,值班民警带队在重点时段和路段进行设卡和巡逻。”陈瑜介绍,“综合指挥室同步视频巡查,随时指挥调度。处警组在执勤时也能随时抽身应对其他警情。”
这一模式运行以来,派出所不仅查获多起酒驾、改装车辆和闯禁行为,有效遏制了飙车乱象,还大幅缓解了节假日等重点时段的山区通行压力。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四明山成为市民短途旅行的热点目的地。“高峰期瞬时车流可高达2000余辆,要是在往年,山区路段的长时间拥堵必然是日间常态。”陈瑜表示,得益于警力的统一调配和动态调整,假期山区道路的长时间拥堵情况大幅减少。
如今在余姚,“交所融合”机制已如根系般扎入乡镇土壤,成为扭转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核心力量。各融合所接处警时间大幅缩短至8分钟以内,事故发生率持续压降,隐患治理成效攀升。(张逸恺 史杰柯)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