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国际 > 正文

“宝马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

——访宝马集团董事高乐

本报记者 刘仲华 郭梓云    2025-06-06 06:46:37    人民日报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外文名约亨·戈勒)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中国汽车工业及自主品牌的成功,得益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得益于在供应链、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构建了清晰的发展蓝图。

高乐认为,汽车是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融合了动力系统、软件以及数字技术等。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宝马集团,正通过自主研发与战略合作“双轨并进”的方式强化核心竞争力,为汽车注入更多新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乐介绍,宝马在华坚持“共创”战略,在保持集团核心技术优势的同时,深度融合中国本土创新力量。宝马在中国构建了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团队,拥有3000余名工程师与软件开发人员,北京、上海、沈阳、南京四大研发基地各具特色。这些研发团队几乎全部由中国本土人才构成,这正是“共创”战略的生动写照。

“宝马在技术合作模式上坚持开放合作战略,通过共创共赢与中国伙伴共成长。”高乐介绍,以宝马新世代车型为例,全新操作系统X的中国版本70%源代码在中国开发和优化。宝马积极整合中国科技企业优势,在保持产品特点的同时,满足中国用户对智能出行的期待,比如,与阿里巴巴合作应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采用高德地图导航解决方案、新车型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与华为合作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应用等。在电池技术方面,华晨宝马2011年成为宁德时代的第一个汽车行业客户,合作开发动力电池。高乐说,这种“集全球所长,创中国所需”的模式,正是宝马的成功之道。

高乐在宝马中国先后工作10余年,曾担任华晨宝马高级副总裁、宝马大中华区总裁等职务。“30多年来,宝马深深扎根中国市场。无论是创新技术还是企业规模,宝马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我们坚持将宝马最前沿的产品引入中国。”他说,2003年华晨宝马成立,生产的首款国产车型就是宝马3系。2026年,代表宝马最新技术水平的首款新世代车型将在沈阳启动量产。

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是宝马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和最先进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之一。高乐介绍,自2010年以来,宝马在沈阳生产基地已累计投入约1160亿元人民币,彰显了该基地对于宝马的战略意义。他说:“我多次访问沈阳,深切感受到那片热土的发展活力。”

高乐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赞赏不已。“中国双碳目标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与宝马集团战略高度契合。”高乐表示,他每年都参加由中方主办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这一平台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上保持技术开放,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实现市场可持续发展。”他注意到,最近3个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均超50%。“这正是技术开放策略成功的最佳印证。根据用户需求和地域特点灵活配置技术路线,这一经验值得欧洲借鉴。”高乐说。

“我们深信,在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没有任何企业能够独善其身。”高乐表示,宝马坚定支持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始终与德国政府、中国政府、欧盟方面等保持密切沟通,共同维护汽车产业的开放性与全球化特质。他认为,汽车产业本质上是全球性产业,从原材料采购到技术研发都需要全球合作。比如,中国在电池技术和数字化应用方面走在前列,欧洲在插电混动、可持续技术研发以及安全标准体系方面有着深厚的专业积累。高乐表示:“打造可持续、智能且安全的汽车,是全球市场的一致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本报德国慕尼黑电)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06日 第 0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突尼斯这样提升橄榄油知名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