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国际 > 正文

“为连接彼此带来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 龚 鸣 陈熙芮    2025-06-16 08:04:32    人民日报

6月14日,以“文明与和平: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为主题的“古都文明对话”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希腊以及联合国的代表、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围绕“文明与社会”“创新与未来”等话题进行探讨。

近年来,中希两国联合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等,为两国和世界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2023年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希腊克里特大学教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席克洛·巴拉是联合致信习近平主席的5名学者之一,他表示:“中心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相互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鼓励希腊年轻学者学习中文,更深入、准确地了解中华文化,让两国年轻一代顺畅交流、建立友谊。”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谢冰介绍了中希两国在文物保护、展览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他表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希两国拉紧互利合作和文明交流两大纽带,不断丰富中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希腊旅游部前部长季米特里斯·阿夫拉莫普洛斯认为:“尊重文化、保持开放、拥抱多样性,这是建立互信的主要方式,将为连接彼此带来更多力量。”

近来,“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等展览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参观。希腊驻华大使埃夫耶尼奥斯·卡尔佩里斯表示,这些展览可以激发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以文化的力量拉近两国人民心灵的距离。他介绍,希中两国开展了多方面人文交流合作,与中国等国家联合推动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在文明交流对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中国入境希腊游客人数近14万人,较2019年增长30%。中国对希腊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便利了更多希腊民众来华。卡尔佩里斯表示,希望两国民众开展更多互访,真正促进彼此相知相亲。

活动当天恰逢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文化遗产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创新的源泉。面向未来,要继续以文化遗产为纽带推动文明对话,开展多领域合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今天,我们不仅是各自国家的代表,也是文化遗产、文明古都的守护人。”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表示。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6日 第 0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游”在韩国持续升温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