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用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穿行于历史间的思考》。合上电脑之后,我的脑海中立马涌现出两个字——奋斗。是的,从第一篇《长征,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直到最后一篇《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身影》,每一篇的评说中,班永吉先生始终都在诠释着一种精神,也在弘扬着一种精神。什么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在远古时期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就有体现,比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从这些波澜壮阔的故事中,我们能读出那种人定胜天、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由此,我还特意写了一首《中华奋斗偈》。在偈子中,我专门写道:
中华有精神,奋斗五千年。盘古开天地,女娲能补天。精卫才填海,愚公又移山。夸夫追大日,鲲鹏负青天。大禹治水患,哪吒斗龙王。共工发威时,能折不周山。后羿射九日,人志大于天。刑天舞干戚,头断志不断。奋斗成大景,主流是自强。
包括后来的“文王陷牢狱,周易开新篇。孔子多碰壁,不悔成圣王。孟子行三不,养气成浩然。苏武守气节,牧羊十九年。阳明贬龙场,良知印心光。岳飞思报国,气节文天祥。汗青映丹心,代代有圣贤。奋斗壮情志,民族得栋梁”。所以,吾当效圣贤,日日当自强。
在过去很久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凉州乡下当老师的时候,还在为梦想苦苦挣扎的时候,每天我就是这样不断勉励自己的。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路遥,也想像他那样“殉”了文学,但我最终还是走了出来。当然,我之所以能走出来,就在于我放下了文学,放下了那份执着,因为我知道,那份执着其实也是一种贪婪。在我放下的同时,我“哗”地顿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出现了,于是就有了《大漠祭》《猎原》《白虎关》,也有了后来的《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野狐岭》《凉州词》,以及再后来的《娑萨朗》等。
当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班永吉作品中讲述的长征精神、宋庆龄的崇高精神、邓小平的“三落三起”、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抗美援朝精神、湖湘文化的“敢为天下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以及常香玉“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等,在某种程度上,这诸多的精神都是我不可或缺的滋养,让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作家,也让我从偏远的西部走向了世界。
在《长征,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中,正如班永吉所说:“长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战胜一切敌人,赢得光明未来的决心和英雄气概。”长征精神,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就体现了中华民族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可歌可泣,值得大力弘扬。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现代人急需这种精神的滋养,需要这种正能量的补给,也只有如此才能从“躺平”“摆烂”中站立起来,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强健、刚劲。
过去,我对毛泽东的了解经历了几个阶段:刚开始崇拜,后来反思,现在研究。毛泽东是湖南人,是经世致用最典型的代表,是“敢为天下先”精神的载体,他定然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精髓,他的身上确实有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刚开始搞革命的时候,毛泽东就知道自己的梦想,选择了远大的目标,他不为高官厚禄、不为升官发财,不满足于一点小小的欲望。他最初的选择,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所以,我们在寻找梦想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远大的目光,把自己投入历史的长河,放在世界的坐标系上,不要把自己设想为一粒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棋子,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暴自弃,要自强不息、发愤图强,要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在《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整风》中,班永吉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联系。中国共产党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但它却未能成功在西方站住脚跟,而在中国却成功地生根发芽结果了,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话题。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所以在心理上对它有天然的排斥。其实,我们不需要纠结它出生在西方,还是出生在东方,我们只要抓住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在中国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何将二者融合?如何将它在中国具体化?慢慢地就有思路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红色文化、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发展史等都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我发现,马克思主义中有很强的斗争精神,也即革命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拯救了近代中国。
当然,这种斗争精神一定要把握一个“度”,避免走向极端。比如,在《穿行于历史间的思考》中,也写到了一些历史教训。在《阅读是一种游历》中,班永吉思忖道:“不管是外国的学说,还是中国古代的学说,要用它就必须与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的,但如果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起来一样会失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甚懂得中国国情,特别是有一段时间‘左’倾领导人完全不顾国情,差点把革命断送。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深入研究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的是和谐共赢的智慧,因为我们有“一体观”,有“大同世界”,也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所以更加强调合作与和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奋斗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平衡与妙用。所以,班永吉在《从他们身上汲取砥砺前进的力量》中说:“真正的文化是魂,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真正的文化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启迪,带来温暖,让人们产生继续前行的力量。”
愿他的思考,也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生成一种前进的力量。
2024年10月12日写于甘肃武威雪漠书院
(作者为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本文为人民日报出版社《穿行于历史间的思考》序言)
(《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