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重阳节,这份老年健康指南请收藏

2025-10-29 11:43:20    人民日报

如何延缓肢体衰老?

本报记者  王云娜

步入老年阶段,不少人感到腰酸背痛腿抽筋,还会出现动作变慢等情况。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吴文介绍:“这些都是肢体功能下滑的信号,如果忽视会加速衰退。”吴文说,虽然生理衰老不可逆,但功能衰退可延缓。老年人增强保养意识,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延缓肢体衰老,提升肢体健康。

1.生活规律。

保持睡眠充足、饮食均衡,为肌肉修复与神经稳定打基础。

2.避免累积性伤害。

低头刷手机、久坐不动等不良习惯易累积成慢性损伤,可以每30分钟起身活动一下。日常搬重物时,也应采用正确姿势,避免发力不当对肢体带来伤害。

3.增强基础力量。

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见问题,建议每周开展两到三次抗阻训练,比如弹力带练习、坐立起身等。还可以适当补充蛋白质与钙质,常态化评估肌肉状态。

4.开展平衡训练,预防跌倒。

跌倒是导致老年人住院、卧床乃至生活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源于平衡能力下降。可练习单脚站立、八段锦等,尽可能降低跌倒风险。建议每年开展一次平衡功能评估,若出现问题,应遵医嘱及时进行康复训练。

5.柔韧拉伸,保持关节灵活。

每日进行10到15分钟的简单拉伸,如靠墙抬腿、做广播体操等,可有效改善关节灵活性,预防肢体僵硬。

6.进行情绪与呼吸管理。

慢性疼痛与情绪压力之间存在双向放大效应,焦虑和疼痛会相互加重。可采用“延长呼气式”法,也就是4秒吸气、6至8秒呼气,有助放松神经和肌肉。

7.注意定期体检。

肢体衰老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数据化监测及精细化调整,可以让健康状态处于“可控区”。健康监测不应只为“排病”,更可以成为优化身体状态的工具。

 

如何应对感官退化?

本报记者  游  仪

步入老年阶段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也会“慢下来”。如何让衰老的脚步慢一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副主任岳冀蓉建议:

1.保护视力——避免长时间阅读或电子屏幕刺激,定期检查视力。

很多老年人会面临视力下降的苦恼,看近处模糊、夜间视物吃力、对强光敏感。建议老年人规律用眼,避免长时间阅读或电子屏幕刺激。

居家照明光线应柔和充足,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及早发现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及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菠菜、蓝莓等。必要时佩戴合适的老花镜或进行手术矫正。

2.保护听力——远离噪声,避免长期使用耳机,如出现听力下降,尽早干预。

随着年纪变大,内耳细胞变少,很多老年人最先听不见高频声音,如儿童的声音、电话铃声等。有的老年人还会觉得别人说话含糊不清,其实是耳朵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减弱。

建议远离噪声环境,避免长期使用耳机。对听力下降应尽早干预,排除耳垢堵塞、中耳炎等可逆原因。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可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重建听力。

3.保护味觉与嗅觉——定期洁牙,戒烟限酒,如有问题,及时就医。

老年人味觉和嗅觉的变化往往悄无声息。味蕾减少后,饭菜似乎“没味道”,容易影响食欲和营养摄入。嗅觉与味觉退化虽常被忽视,却直接影响饮食和营养。建议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洁牙;烹饪时适度调味,丰富色香味;戒烟限酒,防止嗅觉受损。嗅觉减退明显者,应警惕鼻腔病变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性疾病的早期信号,及时就医。

4.守护触觉——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更有安全感。

皮肤敏感性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触觉下降,会让老年人更容易摔倒或被烫伤。

适量运动是最佳的“神经营养剂”。跳舞、打球等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恢复触觉。皮肤干燥者可每日使用保湿乳液,避免皮肤破裂、感染。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今年底前所有统筹地区均需开展即时结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