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2024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公布

中轴线申遗成功推动遗产点开放

2025-04-01 14:31:09    北京日报

昨天,2024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公布,展示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最新成就。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金中都遗址首次发掘出城门遗迹等入选。

“十大看点中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同时也是去年北京名城保护事业的里程碑式事件,就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故宫博物院馆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李纬文介绍,在中轴线申遗成功当年,这项新晋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开始了对城市文脉的反哺——先农坛庆成宫向社会开放,北京可以参观的皇家殿堂又多了一处;相隔不远的神仓院不仅开放,还迅速诞生了天宫楼阁藻井系列文创这一热点;正阳门箭楼可以重新登临,俯瞰中轴线南段街市繁华的视点又新增了一个……

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专家侯晓蕾看来,这条7.8公里的文化脊梁已逐步从一条“历史轴线”转变为一条“市民文化走廊”,成为可触摸的“城市会客厅”。

除了中轴线申遗,本市的考古工作也在逐步连缀起古老城市的拼图。2024年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了端礼门基址,这是金中都故城十三座城门中的一座。“地铁14号线中段开通运营时,景风门站作为首个重新回到公众认知中的金中都城门,还显得有些陌生,而端礼门的发掘,让金中都区域的地名遗产变得更加清晰。”李纬文介绍,金中都的老地名市民们并不陌生,白纸坊、会城门都是耳熟能详的地点。在未来,传世的与出土的地名相互补足,金中都十三门或许会像“内九外七皇城四”一样,成为北京的新常识。

十大看点体现了科技赋能激活历史基因的新趋势。“大运河博物馆以全息投影重现运河繁忙场景,爆款文创产品以年轻化语态实现文化破圈,博物馆培育计划更将胡同博物馆、非遗工坊纳入体系,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课堂’。”侯晓蕾介绍,京冀联合打造的“进京赶考之路”主题游径,串联了多处红色地标,是跨区域协同的生动范例。

乡村保护与更新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重要内容。门头沟区创新机制,探索传统建筑保护与乡村风貌有机更新,促进历史文脉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三山五园传统地名保护名录》为古都历史记忆存续提供空间索引,以传统地名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园画卷。

该评选活动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北京青年报社开展,迄今已评选出30个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代表性案例。(记者 陈雪柠)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将优先保供10种集采药
下一篇:最高补贴3000万元 石景山区发布政策支持游戏电竞产业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