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生态修复+文旅融合,庐江矿山化身网红景点

潘骞    2025-06-04 16:57:00    中国环境APP

近日,记者随江淮环保世纪行深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钟山铁矿生态修复现场。在钟山山顶平台上,记者看到当地建设了“悬崖酒店”“天空书屋”等文旅项目,并在整治后的尾矿库附近规划建设了中餐厅、山野民宿、会议室和相关附属设施。项目累计投入1.68亿元,将于2025年底建成对外开放,成为“庐南川藏线”18景之一,曾经满目疮痍的钟山铁矿即将化身网红旅游景点。

 

image.gif

 

在庐江钟山铁矿工作一辈子的卢昌春老矿长向记者介绍,庐江县钟山铁矿是一座大型露天开采硫铁矿山,矿区面积0.2072平方公里,自1979年投产至2017年关停,一度两条“酸水黄龙”流入巢湖入湖干流,长期露天开采导致山体裸露、弃渣尾矿堆积、酸性淋溶水积存及重金属污染,形成“工业疮疤”。庐江县构建了“溯源治污、山水同治、生态优先”的系统治理体系,通过靶向治理技术突破与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维共赢。

据庐江钟山铁矿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葛剑冰介绍,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钟山铁矿历史遗留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合肥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三单管理机制,明确整改时限、验收标准与销号程序,构建“市级统筹调度、县级具体实施、部门协同联动”的责任体系。庐江县委、县政府成立钟山矿修复开发联合工作专班,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96亿元,围绕露天采坑和排土场边坡陡峭、土壤层薄、酸化严重、弃渣堆积等生态修复技术难点,组织专家学者共商会审技术措施,精选专业型干部专班驻场督导,采取“临时应急+系统治理”的双轨并行模式狠抓问题整改,一方面紧急改造提升三座污水处理厂,严格处置积存酸性废水,确保达标排放,消除源头废水污染;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弃渣清理、植被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有效遏制了巢湖—兆河小流域以及长江—西河小流域上游的酸性废水污染源,并逐步恢复重建钟山铁矿的生态系统。

针对钟山铁矿采矿废坑内96万立方米酸性污水对下游构成的重大环境风险,庐江县以“根治顽疾、泽被后世”的责任担当,创新实施“源头治理+生态修复”组合方案。通过构建“截排水工程+硫还原菌等微生物菌剂”双效净化体系,彻底根治酸性淋溶水污染源,同步推进260万立方米弃渣回填、地表径流截流等工程,从源头阻断污染物入河路径。在生态复绿方面,创新采用“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恢复”技术组合:采用微生物原位基质改良技术改良高陡岩质边坡土壤,结合生态植生袋系统实现垂直面绿化——在90米高的岩壁上锚固螺纹钢骨架,填充特制营养基质后植入耐酸树种与草籽,通过滴灌系统实现精准养护。目前,已构建稳定多样的植被群落面积82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山体复绿的目标。

庐江作为合肥地区山水资源禀赋最为优越的县域,曾面临严峻的矿山生态治理挑战。面对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县委、县政府将矿山修复纳入巢湖综合治理与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框架,创新构建“山水同治、系统治理”生态修复体系。通过钟山铁矿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形成示范效应,全面启动全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将8处重点矿区有机融入巢湖兆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系统,按照“自然恢复为先、辅助再生跟进、生态重建提质、综合利用增效”的梯次修复策略,分阶段实施精准治理。自2020年启动庐南矿山生态修复重大支撑性工程以来,系统破解了矿区水土流失、污染扩散、生物链断裂等复合型生态难题,带动流域整体生态质量跃升。钟山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以创新实践为“巢湖名片”打造注入生态动能,成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三维统一。

矿山生态修复已从单一的环境治理工程,演变为统筹“生态保护、绿色产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系统性工程。庐江县坚持“整合资源、以用定治”原则,在严格执行生态空间管控的前提下,将钟山铁矿环境问题整改、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协同推进,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打造钟山铁矿文旅项目,让昔日废弃矿山重焕勃勃生机,让生态产品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钟山铁矿“矿山修复+文旅融合”项目的实施,不仅对排土场、酸性废水完成了系统治理,恢复了基本植被,还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和周边山水资源进行了旅游开发,实现了“创伤修复”到“肌理重塑”“功能再造”的“三步走”。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网榆林供电公司:贴心服务 护航“清凉经济”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