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至18日,第十二届电力规划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届论坛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共促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电促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规划部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3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各大电力央企及相关单位的4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
电促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冯凯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邀请行业内院士、专家和电力同仁,分享经验、探讨未来,对做好“十五五”规划、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意大利博洛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继忠做题为《新型电力系统源荷双侧关键技术》的主旨报告。他表示,从新能源的供给侧出发,开展能量预测工作,有利于应对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性、波动性对电网调度的挑战,促进新能源的高效消纳。通过对虚拟电厂、微电网、交通电气化三个典型领域需求侧能效管理论证,他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和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社会能源供与用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主任兼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琳做题为《新型电力系统形势挑战与发展展望》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到2035年,新型电力系统将基本建成,届时电力安全保障能力将大幅提升,电力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全面形成,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电气化发展水平稳居国际前列。
在央企主题报告环节,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克做题为《关于“十五五”电网规划研究的思考》报告。他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源网荷储、技术、市场、政策协同发力,各方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南方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理杨雄平做题为《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表示,南方电网公司坚持经济可行抓谋划、安全前提抓推进、问题导向抓攻关、开放建设抓合作、实效检验抓评估、体系认同抓固化六大原则,聚焦推动清洁低碳能源供给、打造数字电网关键载体、构建绿色互动消费模式、加快多元储能协同发展、完善电力市场体制机制、强化技术装备科技创新、加强政策研究和示范引领七大任务,确保如期完成2035年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
华能集团战略发展部(战新产业部)副主任查荣瑞做题为《中国华能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的报告。他表示,华能将坚持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协同高效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电为核心、多能协同、创新全球布局”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吕晨光在《新形势下能源发电领域协同规划思考、技术与应用》报告中介绍,面向未来,要在政策落地、行业推动、企业创新等方面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考,统筹做好规划协同工作。他建议,电促会要更好发挥第三方平台作用,加强行业企业在规划方面的沟通交流。
国家能源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庞忠荣做题为《“四新联动”赋能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集团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报告。他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将通过“新技术(如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新业态(如“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新模式(如虚拟电厂、增量配电网)、新机制(如电力市场参与能力提升)”的协同联动,推动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我国用电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预计到2030年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约 20.5 亿千瓦。”国家电投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朋朋在题为《新型电力系统形势下新能源发展的创新与实践》的报告中表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在源、网、荷、储、氢各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培育形成能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局域电力系统(微电网、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源网荷储)是未来电网发展的重要形式。
“政策变动将对市场主体投资开发产生积极直接影响,容量费用能否有效疏导对抽水蓄能发展影响巨大。”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战略发展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念木在题为《抽水蓄能发展和电价机制》的报告中建议,通过“固定收入+市场收入”完善抽水蓄能电价政策,逐步稳妥推动现行电价政策向电力市场过渡。
中核集团战略与咨询管理委员会委员白云生做题为《“十五五”核电发展形势与重点任务研究》的报告。他认为,“十五五”核电产业发展规模将小幅增长,全球民用核电有望步入又一次黄金发展机遇期。他指出,未来要尽快实施核能“三步走”(热堆、快堆、聚变堆)战略,持续推进核电规模化建设,强化核燃料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核能国际合作,充分适应市场化改革,推动核电均衡发展。
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为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与工程实践》报告中认为,氢能时代已悄然来临,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35年,我国氢能行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2050年超过10万亿元;2030年绿氨需求770万吨,产值230亿元;绿醇需求600万吨,产值达300亿元。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力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强在题为《“十五五”及中长期电力供需问题探讨》报告中认为,要构建兼顾电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纳需求的系统最优规划思路,多措并举形成多元充裕的电力供给保障体系。以安全、绿色、经济为约束,统筹优化负荷规模特性、可靠容量、电力流、系统调节能力、主网架协同等要素,进一步巩固水电、核电等传统非化石电源基础保障地位,持续优化火电生产力布局,加快布局系统级电网侧储能,多措并举保障电力系统供需动态平衡。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郭雁珩在题为《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的报告中说,面对挑战,实现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推进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底数;要坚持“扩量提质”,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重视分布式新能源就近就地利用,促进多场景融合;要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源-网-荷三端共同发力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新一代煤电政策与技术》专题报告中,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电工程咨询院院长胡文平认为,新形势对煤电发展提出更高更全面的新要求,能源供应安全需要煤电发挥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煤电发挥支撑性、调节性作用,“双碳”目标需要煤电发挥关键性、前瞻性作用。未来需要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思维,共同推进新一代煤电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所(智库数据中心)所长黄碧斌在《促进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报告中表示,新形势下,虚拟电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他预计,2030年,虚拟电厂发展规模有望超过2亿千瓦。他指出,常态化参加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交易,将成为虚拟电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
现场还进行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技术报告和成果推介等环节。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