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政府年轻干部小陆来到新建成的“职工之家”,只见明亮的灯光下,羽毛球划出弧线,瑜伽垫一字排开,书架旁还有人捧着书“偷得浮生半日闲”。
“以前下雨天想打球?是不可能的事情!”“练瑜伽得开车跑城里,太折腾!”去年的一次闲聊中,新和镇人大主席邹裴被年轻干部们的“花式吐槽”“砸”了个正着。一摸底才发现,整个镇政府连个像样的活动室都没有,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除了散步就是刷手机”。
邹裴坐不住了:“必须给大伙儿搞个‘家’!”他带着镇人大代表们立马行动,逐个问需求。
室内球场、健身房、瑜伽室、阅读角……带着这些热气腾腾的建议,代表们把“职工之家”项目直接“送”进了镇党委、政府的年度重点督办清单。
很快,在江州区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职工之家”的建设提上了“快车道”。
选址争议、资金滞后、进度拖延……邹裴带着代表们化身“监工天团”,半年里现场督查6次,硬是“钉”在工地解决了8个难题。
如今,这个200多平方米的空间成了“宝藏地”:跑步机嗡嗡作响,书架上摆着畅销书籍,瑜伽室镜子照得人影清晰,最抢手的还属室内球场——“现在约场子得靠抢!”干部小方抹着汗笑道。
为了不让“职工之家”变“摆设”,镇里还搞起了“错时开放”,新和镇总工会及镇辖区内20多个基层工会的职工都可以来休闲娱乐。
“接下来还要组织篮球赛、读书会,让这个‘家’‘活’起来!”新和镇总工会主席黄飞雪说。
看着欢声笑语的人群,邹裴掏出手机拍了段视频发朋友圈:“建议落地了,开心!”底下瞬间刷出一排点赞,还有镇干部留言:“下次羽毛球赛,我们一队啊?”
一个“家”的温度,不在于面积多大,而在于装了多少人的笑声。从“没处去”到“不想走”,新和镇用一场“接地气”的民主实践告诉我们:代表履职的“力度”,就是民生幸福的“温度”。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