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大竹县积极探索创新,以个人调解室为突破口,为劳动关系基层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2023年9月,一起工伤事故让刘某的家庭瞬间陷入阴霾。刘某在装卸作业时不慎摔落,造成颅脑损伤,近百万元的医疗费用如同巨石,压得家属和企业都喘不过气来,双方就赔偿问题僵持不下。大竹县张木林个人调解室专业团队多次与双方沟通协调,创新采用“企业先行赔付+保留追偿权”的调解模式,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最终,双方达成125万元的赔偿协议,刘某家庭的现实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个人调解室已成为大竹基层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温暖和效能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张木林个人调解室深度融入大竹县“1+31+N”三级调处网络,与县级联调中心、乡镇调处室及村社调处站形成功能互补的强大合力。依托“巡回仲裁+移动调解”机制,调解室将定点接待与流动服务有机结合,哪里有劳动争议,哪里就有调解室的身影。2023年以来,调解室牵头处理重大劳动争议案件1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7.6%,成为基层治理中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神经末梢”,为及时化解劳动纠纷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调解过程中,个人调解室突破传统方式,坚持“法治底线”与“情感热线”双线并行。一方面,严格恪守法律原则,协助当事人完成工伤认定、伤残鉴定等法定程序,确保调解结果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运用“一杯茶、一句话、一份情”的情感工作方法,以真诚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缓和对立情绪,搭建起互信的桥梁。这种情法交融的调解模式,让当事人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文关怀,从而更愿意接受调解结果,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为提升调解效能,个人调解室注重专业化建设与机制创新,形成“专家支撑+流程再造”双驱动。调解室组建了由金牌调解员、法律顾问和心理咨询师构成的专业调解团队,为调解工作提供全天候支持。同时,建立了“简易纠纷即时调、复杂案件专班调、重大风险联合调”的三级调解机制,实现案件分级分类精准处置。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调解效率,还形成了“调解一例、规范一类”的示范效应,为基层劳动争议化解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据介绍,截至目前,大竹县已试点建成劳动纠纷个人调解室2个,累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6件,调解成功率达96.8%,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超1000万元。个人调解室就像一个个“暖心驿站”和“稳定器”,为劳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维权渠道,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成为大竹县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亮丽名片。(四川省大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