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潋滟的石川河畔,古老苍莽的荆山塬下,草木与砖瓦、科技与生产、人文与自然交织,生态美、工业美、形象美融汇。在这里,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打造花园式示范电站,绘就富平特色高质量发展生态画卷。

时间见证发展。富平公司两台35万千瓦超临界空冷供热机组项目2014年12月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2015年3月桩基破土动工,2018年两台机组投产发电,同年11月向富平县、阎良区两地供热,成为最早落地富平的中央能源企业。十年磨一剑,大唐富平公司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积极开拓创新,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红色基因领航:关键任务有党员引领、核心技术有党员攻关
扎根富平这片红色热土,大唐富平公司党委始终将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放在首位,大力弘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在中国大唐“红帆领航·卓越大唐”和大唐陕西“大唐红·无限能”品牌塑造基础上,探索创建了彰显时代特色、饱含地域情怀的“红色基因·绿色发展·工业之美”党建文化品牌。
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企业实际,大唐富平公司先后建成党员政治生活馆、企业文化馆、廉洁文化馆。其中,党员政治生活馆被富平县党校(富平县干部学院)列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廉洁文化馆被授予大唐陕西公司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截至目前,接待地方政府、学校、企业等行业内外党员干部参观学习1万余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成为中国大唐传承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精神的宣传地、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实践地和实施大唐乡村振兴的示范地,是大唐集团“红帆领航、卓越大唐”党建品牌的典型代表。

“我们积极开展‘党建引领+重点项目’‘党员+攻关小组’等工作模式,大力推进‘岗区队日网’建设,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制胜优势,确保关键任务有党员引领、核心技术有党员攻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力。”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何昭林表示。同时,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要事,聚焦柿子与奶山羊两大地方支柱产业,创新性地将产业文化绘于工业设施,通过打造间冷塔彩绘地标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塑造工农业融合发展的崭新名片。
绿色生态喜人:烟囱不冒烟、厂房不冒汽、废水不外排、灰渣再利用
大唐富平公司的两座间冷塔火了。作为富平的地标和企业名牌,两座间冷塔不仅拥有创新的亮眼外观,更采用了国内首创的技术成果——“四塔合一”技术,将脱硫塔、湿式除尘塔、低位排烟塔集中竖向叠加布置在间接空冷塔内,这一设计有效减少烟气阻力、降低厂用电、节约占地面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年均稳定控制在2、15、25毫克每立方米以下,这个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且在行业处于领先。

“有一次打车到电厂,司机师傅以为我们电厂还没有运行,居民们都还没见到冒烟。”大唐富平公司的工作人员回忆。大唐富平公司在传统火电领域将绿色环保理念刻进DNA,所有生产燃煤均通过铁路专用线运输,直接进入封闭煤场,从源头杜绝了汽车运输可能产生的扬尘污染。粉煤灰、灰渣、石膏等副产品均实现100%综合利用,真正做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公司生产用水全部采用城市中水,严格遵循“清污分流、一水多用、阶梯利用”原则,经深度水处理系统循环利用,复用水率高达99.7%,实现废水全部回收再利用;发电水耗逐年降低,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真正做到了“烟囱不冒烟、厂房不冒汽、废水不外排、灰渣再利用”,为工业绿色发展树立典范。

大唐富平公司前瞻性布局未来,积极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今年,配套建设的储能项目也已开工建设,有效促进了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
蓝色科技智慧:智能化作业、集约化监控、无人化渐变
作为陕西省最大的发电、供热企业,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基地建设,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智慧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大唐方案”。而大唐富平公司作为先行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翻车机摘、正、复钩机器人,余煤清扫机器人,圆形煤场无人值守,输煤皮带智能无人巡检系统……为实现智慧场站建设,大唐富平公司有序实施多个重点项目,其中,国内首套核心控制系统全国产化的翻车机智能摘钩、复钩、正钩机器人系统已开启高效作业新模式,动作成功率达到100%,实现了翻车机系统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作业。火车余煤机器人清扫、皮带无人巡检、圆形煤场堆取料机无人值守等技术的相继投运,使得输煤区域实现无人化智能化,力争打造全国“数字智慧”标杆示范电厂。

“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运行人员作业环境,降低了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缩减了现场运行操作、巡检及生产保洁人员,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孟祥华说。
未来,大唐富平公司将继续传承革命老区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厚重的革命文化,锚定“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目标,全力打造“数字智慧型火电标杆示范电站”,切实履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用高品质绿色能源点亮人民美好生活。(文:温素威 摄影:邱活)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