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

稻鸭蟹共生 奏响稻田里的“生态交响曲”

2025-09-15 10:24:53   

金秋九月,鱼河峁镇庆丰园家庭农场的稻田即将迎来丰收季。与传统农田不同,这里的稻浪中穿梭着嬉戏的麻鸭,水渠里潜伏着挥螯的河蟹,一块田里,水稻是主角,鸭和蟹是“生态员工”,它们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一幅“水稻+稻鸭+稻蟹”共生共荣的生态画卷。

 

 

在鱼河峁镇庆丰园家庭农场,连片的水稻如绿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在秋风中泛起层层金浪。农场的负责人谢飞正蹲在稻田边,手指轻轻拨开稻叶,捏住一株稻穗,沉甸甸的谷粒落在掌心,看着粒粒饱满的稻谷,谢飞难掩即将丰收的喜悦。

“我们今年种植了70多亩水稻,水稻品种主要是政府统一标准的中科发5号,现在水稻已经进入成熟期,再有半个多月就可以收割了。我们的水稻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口感非常好,主要用的是有机肥和无公害肥,后期用了富硒肥,水稻今年预计纯米能每亩达到700多斤,每亩收入1400多元。”谢飞说。

随着一阵欢快的鸭鸣,成群的麻鸭穿梭于稻田之间,它们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振翅戏水,所过之处,害虫与杂草纷纷“溃退”。谢飞撒了一把玉米粒,鸭群立刻围拢过来,脖子一伸一缩,吃得津津有味。经过三个多月的养殖,这里的麻鸭每只的重量已经达到3斤多,通过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提高了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今年开发了70亩绍兴麻鸭养殖区域,现在大概有1200多只稻鸭,养殖稻鸭可以在稻田里起除草的作用,而且稻鸭的粪便可以给稻子提供30%的氮肥,实现经济与生态双收。我们有自己的农家乐,可以把稻鸭作为卤货或者烤鸭进行售卖。”谢飞说。

拨开稻田边的水草,一只青背白肚的河蟹挥舞着双螯,迅速潜入泥中,到了傍晚,更多的螃蟹开始活动,它们爬上田埂,劲头十足。稻田养蟹是一种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利用稻蟹共生互利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一水共用,一地双收”。

“我总共养殖河蟹168亩,稻田蟹可以活化水性,它产生的粪便可以提供养料,而且可以吃稻田里的害虫。后期和麻鸭结合,麻鸭产生的粪便可以给稻蟹提供饵料,真正实现水稻、稻鸭、稻蟹能够共生。目前稻蟹已经蟹黄饱满,预计八月十五上市。” 谢飞说。

 

 

如今,成群结队的鸭子欢快地游弋着;沟渠中,螃蟹正自在地穿梭;而那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奏响了丰收的乐章……这幅生动的生态画卷,构建起“种、养、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不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探索出一条农业协调发展的特色路径。

(榆阳区委宣传部供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党建领航办实事 “一统三治”结硕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