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吞”下秸秆垃圾 “吐”出清洁能源 怀远这家企业“变废为宝”

2025-09-29 18:26:21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企业将秸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污染难题迎刃而解;村里按照民意打造和美乡村,污水不见了、厕所升级了,村容颜值飙升……近日,2025年“江淮环保世纪行”集中采访活动走进蚌埠市怀远县,实地感受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举措。

“吞”下秸秆垃圾 “吐”出清洁能源

在光大生物能源(怀远)有限公司门口,装满了小麦秸秆的卡车正在等待进入厂区。“以前,秸秆运送过来是散装的,会产生粉尘。”光大生物能源(怀远)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繁生介绍,现在秸秆都打包成捆状,装卸时还会进行围挡、喷淋,解决了粉尘污染问题。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主营生物质发电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其中,以农作物秸秆、农林废弃物等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年处理各类生物质约30万吨,每年可向国家电网提供绿色电力超2亿度。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则于2018年11月23日投产,一天就能处理800吨生活垃圾。“该项目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机械炉排炉等工艺,烟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欧盟2010标准。”吕繁生说,依托先进的焚烧处理技术,公司实现了秸秆与生活垃圾的“变废为宝”。

在环保层面,彻底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生活垃圾无序堆放引发的环境隐患,从源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经济与社会层面,我们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其产出的电能与热能,还为区域内企业发展提供可靠能源支撑,有效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吕繁生表示,这样一来,间接激活了地方产业发展活力,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

村民想怎么改 村里就怎么建

怀远县河溜镇祠堂村被称为“华侨村”,其中,在巴西经商的华侨60余人,主要从事餐饮服务、国际贸易等工作。该村是2021年省级美丽乡村,2024年申报成功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

“在和美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老百姓想怎么改,村里就怎么建。”祠堂村党支部书记葛军介绍,村里以打造生态观光田园为目标,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在不断提高绿色覆盖率的同时,开展户厕无害化改造,农村改厕率达到90%以上。“目前我们已经基本消除污水乱排乱放现象,绝大多数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

今年以来,祠堂村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望月怀远”乡韵园,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洁评比表彰,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样板。

 

 

“2024年申报成功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一期正在建设中,村里的基础设施将不断提升,比如亮化、绿化、道路‘白改黑’等。”葛军表示,二期项目主要围绕产业发展,建设共富中心,包括食品加工厂、研学游等项目。

近年来,祠堂村不断扩大乡村振兴产业规模,重点发展壮大“种植专业合作社”茼蒿生产,截至目前,茼蒿种植面积200余亩,年产值近300万元。同时还发展了西瓜、阳光玫瑰、草莓等果蔬种植。2024年,祠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移动医院”暖心守护群众健康
下一篇:“首厕过关制”改出好环境 “特色五小园”点亮新生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