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镇平县2025年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肖实及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围绕医疗资源布局、公共卫生服务、医疗质量提升、中医药发展四大核心议题,回应社会关切,详解“十四五”以来县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与未来方向。
资源布局重构:“1231156”体系破解“看病难”
“十四五”期间,镇平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医疗资源优化升级。通过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等资金,先后建成县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新院区,完成保健院与第二人民医院合并搬迁,将烧伤医院迁至更大场地,原中医院院区转型为社区健康服务与医养结合中心,新建疾控中心也在推进中,贾宋镇卫生院更获5000万元中央资金启动升级改造。
目前,镇平已形成“1231156”医疗资源布局:1家三级乙等医院(县人民医院)、2家冲刺三级医院(中医院、保健院)、3家二级专科医院(五官科、烧伤、精神病医院)、1个疾控中心、1所基层医疗人才培训学校(县卫校)、5家城区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6家国家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其中,贾宋镇卫生院2024年被确定为县域次医疗中心,全县医疗机构达443个、床位数4054张(较2020年增891张),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2981人,基本实现群众“就近看好病”。
公共卫生升级:从“医防分离”到“服务上门”
针对城乡居民健康需求,镇平县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聚焦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
一方面,强化人才赋能,“十四五”期间累计线上线下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4800余人次,2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优质服务基层行”,7个达国家推荐标准、9个达社区医院标准。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模式:全县370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累计服务56.4万人,重点人群知晓率、满意度超90%;2024年9月成为“行走的医院”实施县后,100名乡村医生携“助诊包”上门服务,同步每日输送100个北京、上海三甲医院专家号至村级,实现“村级检查、县级诊断、国家级专家下沉”,让“科技铁鞋”替代传统“赤脚”,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米”。
医疗质量跨越:从“看得上”到“看得好”
“十四五”期间,镇平县医疗质量与便民服务实现双重突破。学科建设上,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市县级5个、市级临床特色专科2个,县人民医院2023年成为全省县级医院首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其重症监护、麻醉疼痛等五大临床服务中心全部通过省级评审,实现“大满贯”。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升:总医院建成远程影像、心电等“五大中心”,实现“乡检查、县诊断”;全县设11家急救站、10个县级救治中心,4个乡镇卫生院建卒中/胸痛救治单元,50个村级设卒中救治哨点,“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急救圈”逐步成型。
便民服务更具温度:各医院建成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累计服务超60万人次;全面推行诊间支付、线上支付,2025年3月起二级以上医院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县医院等3家机构接入“豫健护理到家”平台,300名护士提供55项上门护理服务,让群众就医“少跑腿、不垫资、更舒心”。
中医药赋能:从“传承”到“创新”
镇平县深挖中医药优势,构建“医、教、研、产”融合发展格局。服务网络上,县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并与南阳市中医院协作,县医院设“仲景苑”,20家乡镇卫生院均建中医馆,410家村卫生室配中医设备,建成44家“中医阁”、35家示范村所,重点人群中医药服务率达98%。
人才培育上,建立36人中医高级人才库,18人获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认证,县中医院梁健工作室入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成立徐林院士工作室,引入高端智力。
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同步推进: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3万亩,艾草产业形成西部片区核心布局,河南利欣制药等30余家企业覆盖医药全链条,其与复旦大学联合研发的柴胡鼻喷剂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十四五”期间举办“玉见中医”论坛、中医药文化夜市100余场,28所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赵湾水库畔建成中草药种植研学基地,线上《国医健康管理频道》成为文化传播品牌。
据介绍,下一步,镇平县将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锚定“宛平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方向,从人才、设备、管理、体验四方面发力,构建紧密型城乡医共体,打造品质医疗卫生高地,持续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与健康获得感。
(中共镇平县委宣传部 胡少佳 张万青)
(责编:张若涵)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