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什么?”这一许多家庭的日常问句,在山阴县有了温暖答案。遍布县域的社区食堂,早已超越单纯的就餐场所,化身承载居民期待、传递民生温度的“幸福驿站”,用热气腾腾的餐食与贴心服务,破解着不同群体的用餐难题。
傍晚时分的北街社区食堂,是山阴县民生图景的生动缩影。220平方米的空间里暖意融融,下班赶路的上班族、散步归来的老人陆续步入,取餐窗口前的队伍井然有序。餐盘里,清爽小菜、松软花卷与冒着热气的粥品,构成了最抚凡人心的晚餐模样。
社区食堂的诞生,精准瞄准了两类群体的核心需求:老年群体担心做饭麻烦、营养不均,上班族苦于忙碌无暇备餐。而这份民生服务的深度,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贴心关照中。针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与残疾人,食堂延伸出“送餐上门”服务,专人每日准时配送,让热饭热菜直达家门口。“饭菜总是热乎乎的,送餐的人还会陪我聊聊天,特别周到。”居民王玉花的称赞,正是对这份人文关怀的最佳注解。
一项民生工程的生命力,在于对需求的精细化回应。山阴县的社区食堂没有走“一刀切”的模板化路线,而是将“以居民为中心”融入每个细节:空间布局适配不同人群活动,220平方米的北街食堂可同时容纳80人就餐;服务时段覆盖全需求,6家已运营的食堂中有4家提供早、中、晚三餐全时段服务;菜品设计兼顾营养与实惠,专为老人、小孩推出2至6元的小份菜,既避免浪费又贴合消费能力;价格体系彰显公益属性,对低保户、高龄老人等群体额外提供优惠,让惠民红利精准落地。
“我们的目标是切实解决居民‘吃饭难’问题,让社区食堂惠及更多人。”洪涛山社区食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明军介绍,目前6家社区食堂已成为县域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从菜品搭配到价格设置,从堂食服务到送餐上门,每一个环节都在努力覆盖多元需求。
如今在山阴县,社区食堂的价值早已超越“解决温饱”的基本功能。在这里,热气腾腾的饭菜是民生保障的基石,邻里间的寒暄交流酝酿着温情,对特殊群体的精准关照传递着城市温度。这一个个“幸福驿站”,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应着民生期待,让“吃什么”的难题,变成了“吃得舒心、吃得安心”的幸福答案。
(山阴县融媒体中心 郭升东 张双 谢江儒 李沁芸)
(责编:张若涵)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