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我们可以靠机器人养老吗

本报记者 谷业凯    2025-10-09 08:41:09    人民日报

未来,我们可以靠机器人养老吗?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很快会有答案。

清晨,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养老社区,机器人自动唤醒后迅速“上岗”,除了“全天候”陪伴,它还提供安全监护服务,遇到突发情况可及时发出警报;在辽宁沈阳,曾罹患脑梗的张大爷在下肢外骨骼训练器的助力下练习行走……

近年来,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逐步向养老领域拓展。2025年2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发布,这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助力我国乃至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介绍,目前,养老机器人一般分为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三大类,“其中,护理型主要面向失能老人,康复型面向半失能老人,陪伴型主要用于情感交流。”

“比如,针对独居空巢老人的安防检测、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需求,养老机器人可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远程‘分身’,在家庭场景下提供巡视探察、健康管理等功能;在养老机构中,机器人可作为护理人员的助手,应用于辅助查房、健康数据统计等场景。”某智能医疗公司员工李学威举例。

养老机器人是复杂技术综合体。一方面,就机器人自身而言,要形成“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有赖于人工智能、机器传感、精密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相比于工业中执行预设、固定任务作业的“结构化场景”,养老经常要面临非结构化、复杂的生活场景。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4.26亿。养老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实现独立居家生活。

不过,现阶段养老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智能化和可靠性技术能力不足、感知与交互能力有限、功能单一与集成化不足等挑战,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也有待提升。

张云泉建议,针对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要积极布局一批技术攻关项目。算法层面,聚焦大模型支持的人机交互技术,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视伦理和隐私安全能力建设;硬件层面,要聚焦具身智能“存算一体”芯片、高性能末端执行器、新型传感器、机器人操作系统等研发方向。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9日 第 1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今天,我们这样做科普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