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河南濮阳——

这里的凉皮“裹”着吃

本报记者 任彤彤    2025-06-04 07:50:21    人民日报

 

“老板,裹个凉皮儿!”夏日,走在河南濮阳的街头,总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店主拿个小盆儿,麻利地搅拌着色泽鲜亮的配菜,然后将配菜铺展在一张圆溜溜的凉皮上,裹成一个扎实的卷儿,递给顾客。

在这座豫北小城里,吃裹凉皮仿佛成为人们迎接夏日的专属仪式。

作为中华传统小吃,若以原料区分,凉皮有米皮和面皮两大类,被各地劳动者创造出了不同的形态与风味:麻酱凉皮、擀面皮、红油面皮、热米皮……种类繁多、口味多样。那么,濮阳的裹凉皮,有何独特之处?

凉皮透亮,完整不破。裹凉皮所用的面皮,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和面、洗面,得到乳白色的面浆,将其倒入圆盘里缓缓旋转,开火蒸制、定型,最后整张揭下,摊在案上静置晾凉即可。随着时代发展,有的店铺创新性地在凉皮制作过程中加入火龙果汁、胡萝卜汁、菠菜汁,不仅提升营养价值,也丰富了凉皮的色彩。

凉皮一裹,“内有乾坤”。薄薄的一张凉皮,裹起来却有成人胳膊粗细;里面的配菜丰富,黄瓜丝、面筋块、凉面、花生碎……可以根据喜好自行选择,淋上芝麻酱、蒜汁、醋汁、辣椒油等调料。捧在手中,咬上一口,凉皮柔韧、黄瓜清爽、花生酥脆,醋香、蒜香、辣椒油香混合在一起,瞬间涌入口腔,刺激着味蕾。

濮阳地处黄河下游北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戚城遗址、澶渊之盟纪念馆等无不昭示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濮水小镇、龙山龙湖旅游度假区等也成为新兴的文旅亮点。游客到濮阳赏古迹、游龙湖、看杂技,裹凉皮也作为“濮阳味道”的代表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据统计,濮阳已有超过2500家凉皮门店,带动上万人就业。当地有关部门发起成立了凉皮行业专委会,引导凉皮产业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组织化,进一步助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濮阳已举办两届凉皮美食节,并推出主题歌曲《欢迎来濮阳吃凉皮》;活动期间,游客们可以“一站式”品尝到不同品牌和口味的凉皮,还能在“自助凉皮体验区”沉浸式体验凉皮制作的全过程。

味觉是穿越时空的奇妙纽带。看似寻常的裹凉皮,对于初到的旅人,是诠释风土人情的名片;对于归乡的游子,是激活记忆的开关。走在濮阳的街头,捧一卷裹凉皮,看摊贩热情地招揽顾客、熟人用方言互相寒暄、游客拿着相机记录生活……细碎却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成为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04日 第 1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一日游两国 共绘新图景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