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家门前有条河)

讲述人: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美景社区居民 魏文贤    2025-07-08 08:27:59    人民日报

 

我叫魏文贤,今年79岁,在万泉河(见图,李宗润摄)边住了一辈子。

很多人认识我,是因为我手里这根扛了22年的竹竿,大家都叫我“万泉河边的竹竿爷爷”。

但对我来说,这根竹竿的故事,要从万泉河自己的故事讲起。

从前,我很喜欢“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歌谣。那时的河水真清啊,水底的石头看得清清楚楚,鱼虾成群。可后来,我眼睁睁看着它“生病”了:沿岸开发得越来越多,机器轰鸣大肆挖沙,浑浊的泥浆水顺流而下,清澈的万泉河水一天天变得灰黄。还有大规模的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水草乱长,鱼虾似乎都绝了迹。那时候,别说下河游泳,就连站在岸边看着都心疼。

好在,政府没有忘记这条河。

这些年,我亲眼看着沿河的排污口被一个个封堵上,污染企业关停;养殖场大规模拆除和搬迁,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和管网;清淤船在河道里日夜工作,挖走积年的泥沙;两岸种上了各种护坡植物……绿色一点点恢复,儿时记忆里那“清又清”的河水,真的回来了!

水清了,岸绿了,来河边散步、拍照、露营的游客越来越多,万泉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看着这景象,我心里高兴,但也多了一份责任感。于是我拿起了竹竿,每天都扛着它沿着河岸最热闹的几个地段来回巡逻,成了“义务巡河员”。

巡河,不是一件轻松活。夏天最毒的日头下,我在岸边一站就是几小时,汗水湿透了衣服,皮肤晒得黝黑脱皮。台风天,风大雨急,家人劝我在家休息,但我不放心,总想着穿上雨衣去河边看看。过去,我救助过不少不慎落水的游客;现在,我更多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爱护这来之不易的环境。

如今,万泉河的生态越来越好,岸边设置了漂亮的防护栏,还建起了公园。听说专家们还给它算了笔“生态账”,说我们万泉河的生态产品总值(GEP)高达2097.53亿元,是海南首个流域GEP核算结果。我不懂这些专业名词,但政府的工作人员给我解释,我们每天呼吸的清新空气、喝的洁净水源,还有这美丽的风景,都能折算成实实在在的价值。

这2000多亿元的价值,我看得见、摸得着。它是节假日里从各地开来的旅游大巴,是河岸边生意兴隆的咖啡馆和农家乐,也是我们这些老居民越来越舒心的日子。政府把“绿水青山”还给了我们,还让它变成了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金山银山”。

我一辈子守着这条河,见证了它的清澈、浑浊,又到今天的新生。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这个“竹竿爷爷”就会一直守护下去。我守护的,是这条河的现在,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本报记者孙海天采访整理)

 

【记者感言】

一条河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通过魏文贤老人的讲述,我们听到了万泉河再变清澈的故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份幸福,体现在水清岸绿带来的宜居环境,体现在日益兴旺的生态旅游业。从守护生命,到守护生态,再到守护价值,魏文贤的竹竿,丈量出了一条河从“自然馈赠”到“幸福靠山”的路径,体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回响。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8日 第 0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栖息环境好 崖沙燕归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