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废弃矿坑里藏着流量密码——

“生态疤痕”变身绿色“聚宝盆”

本报记者 窦 皓    2025-10-03 08:02:36    人民日报

浙江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3个紧邻的废弃矿坑被改造成心形湖泊,与周边已复绿的矿山相映成趣。湖光山色的美景中,前来拍照打卡、休闲娱乐的游客络绎不绝。

湖州市通过实施矿坑生态修复,因矿施策、分类治理,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废弃矿山的绿色基因,一座座废弃矿山重新焕发生机,曾经的“生态疤痕”变身为绿色“聚宝盆”。

因地制宜,探索矿坑治理新路径

放在几年前,红庙村村民王永怎么也想不到,废弃矿坑怎么就变成了网红景点?“以前这里没人管,成了建筑垃圾的堆放场。”

安吉县地处天目山余脉腹地,蕴藏丰富的石灰矿资源。靠山吃山,开山挖矿,多年粗放开采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疤痕”,红庙村的青山矿坑便是其中之一。

原产石灰的青山矿区,2011年被关停,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3个露天凹陷的矿坑,采空区底部距离基准面有46米,面积有100亩左右,而且有积水。同时,坡面上还分布着各类碎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从2013年起,安吉县财政陆续投入上百万元,实施了安全隔离、边坡清理、自然复绿等简易矿山修复工程,防范地质灾害。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后,湖州市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宜林则林”原则,全域推进矿山生态治理攻坚。

“红庙村3个露天凹陷的矿坑彼此相邻,且有少许积水,恰似一个心形,我们就按照‘宜水则水’的治理思路制定了生态治理方案。”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许军法介绍,他们消除边坡不稳定危石隐患,将废弃矿坑改造为心形水域,最大蓄水量近500万立方米,总治理面积约463亩,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文旅融合,废弃矿山变成“金山银山”

改造后的心形水域风景秀美,村里决定“变废为宝”。红庙村党委书记林贤介绍,村里引入了深蓝计划(浙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微改造、精提升的工程:矿工宿舍变身工业风咖啡馆,采石平台改造为星空露营地,还有观景平台、网红墙等50余个打卡景点。整合稻田、果园等乡村资源,打造汇集咖啡、露营、集市及采摘等多种休闲业态的“深蓝计划”。

“我们还结合红庙村天然的矿坑景观和梯田田园风光资源优势,将红庙村打造成一个集数字农业、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田园旅游综合体。”深蓝计划(浙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铄钦说,自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日最高接待游客破万人次。

目前,“深蓝计划”的运营团队已经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30余人创业就业增收。“深蓝计划”作为乡村咖啡成功案例,也被复制到安吉乃至周边的各个乡村。

“充分发挥修复后露天矿坑的生态价值,把这一生态产品作为资产植入生态文旅项目,推动了从传统单一政府投入向‘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的矿山治理方式的转变。”许军法说。

不只是红庙村。位于长兴县的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龙之梦乐园,节假日游人如织。作为曾经的陈湾石矿所在地,经过多年生态修复,当地实施矿地复垦,利用原区域裸露山体、植被与废弃矿坑形态,依山造势,依水造景,建成了超大型旅游度假区。

吴兴区埭溪镇东红村婆棚山废弃矿区,如今已是千亩茶山。当地通过矿山综合治理,将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油茶果以及光伏发电等产业,昔日废弃矿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湖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矿山,截至目前,湖州累计完成废弃矿山治理超400座,累计治理复绿2.5万余亩,复垦耕地3.1万亩。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3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