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土海流域曾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但通过一系列科学治理,现已成功转型为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湿地公园,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系统治理,修复生态根基
土海流域作为木兰溪南洋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在灌溉、防洪、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水体富营养化、河道淤积等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为应对挑战,秀屿区自2012年起启动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对顶社河、坝边河、岭美溪等关键河段实施分段整治,重点整治卡脖子河段2.6公里。2015年,实施笏石溪安全生态水系工程,清淤疏浚并建设生态护岸6公里。土海与笏石溪连通(一期)工程总投资8944.56万元,构建了大循环水系,涵盖水利、人工湿地等五大工程,为生态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秀屿区构建“三纵四横”水系网络,以西渠河、伍凤河、笏石溪为“三纵”,天马河、珠坑河、船渡连通沟、清塘大道连通沟为“四横”。对11条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并新挖关键水道清塘大道连通沟,显著增强了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在生态修复具体措施上,秀屿区采取了多项生态提升工程。环湖缓冲带工程在土海沿岸构建林草混交生态缓冲带,有效拦截过滤污染物;浅滩湿地工程补植挺水植物,搭配湿生木本,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水下森林工程种植沉水植物,为水生生物提供优质生存环境;生物操纵工程投放水生动物,完善水生态系统。此外,登加头生物塘、珠坑多塘系统及珠坑湿地工程等,通过生物净化系统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
截污工程也是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采用“截污纳管”与“生态补水”相结合方案,沿土海周边布置截污管道,收纳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输送至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尾水达标后补入土海。同时,利用超磁设备净化土海水,循环利用增加流动性,改善水环境。
经过系统治理,土海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为后续的生态价值转换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管护,保障持续发展
土海流域生态治理初见成效后,秀屿区秉持“共建共享”理念,开展“委员河长”“河小禹”等特色活动,吸引5000余人次居民参与,形成“人人都是生态卫士”的共治氛围。同时,建设水文化展示馆、环湖步道等公共设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吸引商业综合体落地,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为保障治理成效可持续性,秀屿区创新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官+法官”四联机制,配套“人防+技防+保洁”智慧管护系统。在土海流域周边部署13套智能监控设备,实现流域动态监管。新建截污管网,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避免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二次污染。这套“水陆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提高了治理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为土海湿地公园长期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价值转化,释放发展活力
随着土海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化,其多元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直接带动了文旅产业的繁荣。文旅局出让周边景点开发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上运动中心、湿地观鸟亭等项目应运而生。“夜游土海”光影秀成为吸引游客亮点,年接待游客量超130万人次,实现可观旅游收入。文旅产业繁荣还催生夜市经济,100余个摊位创造了200个就业岗位,夜间经济规模突破2000万元,进一步活跃地方经济。
优质水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秀屿区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土海鲜果”基地,推出12种特色农产品。采用“线上预售+线下采摘”创新营销模式,基地年销售额达千万元,提高农户人均收入。
土海湿地公园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社会价值同样显著。作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社会团体100余批次,普及生态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创新“生态研学”模式,积极与中小学合作,衍生教育产值。在房地产领域,凭借“环境+地产”模式吸引房企,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此外,全省首个河湖文化公园在此建成,年均涵养水源320万立方米,提升防洪标准至20年一遇。
创新探索,锚定未来方向
秀屿区土海流域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系统治理、创新管护和多领域价值转化,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未来,土海湿地公园将继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进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形成生态与产业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同时,公园将积极探索“水利+数字”融合发展,借助先进AI算法优化水资源调度,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治理成本,为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莆田市秀屿区水利局 陈林巍)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