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未来,地铁建设运营将更高效更绿色

本报记者 李心萍    2025-11-12 08:33:05    人民日报

装配式建造能否走进地下空间?全国超1.2万公里地铁,如何实现智慧运营?日前,地铁创新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在深圳举办,与会专家们描绘了全球地铁的未来发展图景。

以装配式建造实现绿色化。

地铁车站也能拼出来。走进深圳地铁22号线桂花站,随着智能龙门吊缓缓推进,一片片混凝土构件被精准放置到位,一座地铁车站随之成型。“装配式建造作为一种现代建筑技术,之前主要用于地面建筑,近年来逐步被应用到地下空间。”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前主席严金秀告诉记者,装配式建造的关键在于流水线上“做”配件,“搭积木”式造建筑,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以桂花站为例,作业人员由150人缩减为32人,缩短工期约30%,建筑垃圾减排超80%,碳排放总量较传统工艺减少超40%,达到了绿色低碳、提质增效的目的。

以新装备应对地质不确定性。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要面对不少不确定性。如今,这一情况正在改变——在深圳地铁25号线一期工程现场,一个方形机械柜很是显眼。它所到之处,地质特征被探测得一清二楚。这便是缪子成像仪,可根据不同地层密度区对缪子的吸收差异进行成像。在智能算法驱动下,它化身为地下施工的“透视眼”,能找出隐蔽空洞和软弱地层,为安全施工提供关键决策支持。自动驾驶系统综合检测车、集成智能技术的矩形盾构顶管机……一系列装备大展身手,助力地铁建设从“建造”变“智造”。

以智能化实现高效运维。

截至2024年末,我国内地共有58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高效运营成为不少城市要面对的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地铁的运营带来了新机遇。”中铁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红兵说,今年4月,研究院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套可移动式轨道交通智能重载修复机器人,为钢环拼接装“慧眼”,可自主完成隧道病害修复。如今,在深圳地铁,无人机在车轨之下自动巡航,高精度全景相机全程记录巡检内容,再结合深度学习、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轨道车辆部件故障检出率达93%以上。

“地铁是不少现代城市的交通动脉,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串联起人们的生活、梦想与未来。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应致力于让地铁更智能、更高效、更绿色。”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尚春明说。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2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渡河“牵手”岷江 双水源滋养平原
下一篇:漕桥河交出水清岸绿新答卷(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