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一条河带美一个村(我家门前有条河)

讲述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布村党支部书记 高心亮    2025-11-13 09:06:42    人民日报

水美岸绿的增江河。
卞伟峰摄(人民视觉)
 

我家在广东广州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布村,增江河如蜿蜒丝带穿村而过,滋养着一方水土。这条河陪伴我成长,我也有幸成为它变迁的见证者与守护者。

童年时的增江河,水清澈得能看见河底的鹅卵石。夏天,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浅滩追逐,摸小鱼、捡贝壳,玩累了就躺在沙滩上歇凉。后来,为了求学和工作,我离开了家乡。但无论走多远,每次回家,我都会去河边走走。

2007年春节回家,我来到河边,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紧:曾经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岸边散落着垃圾,水草杂乱丛生。这让我心痛不已,也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回家,守护这条养育了我们的“母亲河”。

2008年,恰逢村里换届选举,我主动报名参选,最终当选村两委成员,也第一时间加入了刚成立的村级河道巡逻队。2014年,我当选蒙花布村党支部书记,身份虽有变化,但巡河护河的责任始终没放下。

如今,我已经坚持巡河17年。这些年里,我还牵头组建了村里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带着村民定期开展河岸沙滩清洁、垃圾分类宣传、生态保护科普等工作,让护河理念走进家家户户。

2017年,政府启动增江河系统综合整治工程,蒙花布村段被纳入重点治理范围。从河道清淤到污水治理,从生态修复到景观建设,增江河蒙花布村段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与美丽:岸边的植被愈发葱郁,曾经杂乱的滩涂变成了金黄的沙滩,古朴的拦河大坝旁还修起了亲水平台。

生态好了,游客自然就来了。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有人在沿江绿道上骑行漫步,有人在沙滩上露营野餐,孩子们追着水花嬉戏,热闹又惬意。

一条河带美一个村。看着家门口的好生态变成了“金名片”,村民们纷纷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如今村里已有16家民宿、10家农家乐,共120间客房,每到假期就一房难求。有时候,进村的公路上,车辆排了足足几公里。

这些年,村里不断完善文旅配套设施,打造了农耕体验园等景点,最多一年接待游客超23万人次,民宿、餐饮等文旅相关收入达数百万元。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看到家乡的变化,纷纷返乡创业,有的开起了特色小店,有的加入了民宿管理团队,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再看增江河,碧波荡漾、鱼翔浅底,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的身影,像极了我小时候的模样。守护这条河,就是守护我们的根、守护村子的未来。接下来,我会继续同村民一起,当好增江河的守护者,让生态美转化为发展美,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本报记者洪秋婷采访整理)

 

【记者感言】

走在河边的栈道上,微风之下,言语之间,能感受到高心亮对增江河的感情。童年的美好记忆,烙印在一个人生命经历里,也回响在家乡河流的潺潺流水声中。

守护美丽的河流,就是守护家乡的发展。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3日 第 0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漕桥河交出水清岸绿新答卷(我家门前有条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