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让古树与人和谐共生

本报记者 向子丰    2025-04-28 09:06:35    人民日报

针对读者关心的古树保护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许福、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冯新刚。

记者:一些地方的古树因为不知道树龄而未列入保护,怎么测算古树年龄?如何让这些未鉴定的古树被大家看见?

许福:比较常见的树龄鉴定方法有年轮法、生长锥法、回归估测法、碳14测定法等。年轮法和生长锥法会对古树造成伤害,回归估测法、碳14测定法误差较大。目前我们在研究利用光谱影像技术扫描树木内部结构,就像在医院做CT一样,实现树龄无损精准鉴定。

今年将开展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这次普查的要求是“应保尽保”,包括以往没有纳入保护范围或者没有进行鉴定挂牌保护的古树。而且将通过无人机、AI(人工智能)等手段在普查中快速识别树种、树冠尺寸,结合环境数据推算树龄,预计会新增大量古树记录。

记者:从我们了解到的案例看,保护古树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许福:部分地区缺乏古树名木专项养护资金,巡护投入人力有限。另外,古树名木保护法规不完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配套细则,强化考核机制,建议将古树保护纳入各地林长制的考核标准中。

胡小武:一方面,古树养护得好看不出来“成绩”,没养护好也似乎无人问责。有的地方政府对古树保护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在古树保护工作中,林业、住建、文旅等多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晰。此外,在《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出台前,处罚上限较低,违法成本不高。

同时,在古树保护过程中,古树保护方案制定没有群众参与。尤其在需要居民避让古树的情况下,势必会增加一部分成本,没有明确这部分成本由谁负担,导致居民对保护古树缺乏热情,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平衡好生态保护与生活需求的关系,增强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

记者:如果古树保护与城市建设、城镇化发展出现冲突,应当如何协调树与人的关系?

冯新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尽量避让古树保护范围,但也不能使古树沦为景观“孤岛”,尽可能让人的生活与古树名木和谐共生。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手段,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如通过规划方案优化、工程技术创新和科学保育技术的构建,最大限度降低对古树名木的影响。

许福:古树与居民区共存时,应当优先进行安全评估,可以适当修剪影响建筑的枝干,这其实也是对古树的一种保护。当古树影响到居民生活时,可以通过补偿机制协调保护与民生的关系,比如村民宅基地上的古树由政府出资养护,为村民置换新的宅基地。

古树不仅有生态价值,也有历史文化价值,是重要的绿色文物。要通过创新利用,挖掘古树的价值,比如建设古树名木数字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古树、爱护古树。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8日 第 0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毁坏的耕地亟待恢复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