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技能交换走红更要走实

何 嵘    2025-03-28 10:37:56    人民日报

“我会的:架子鼓、摄影、拳击……我想学的:粤语、游泳、编程……”如今,技能交换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年轻群体中迅速走红。

所谓技能交换,就是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去换取别人所擅长的技能,实现技能的互补与共享。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让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想要学习的技能,同时也能够分享自己所擅长的技能。在某社交平台上,“技能交换”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已达2000多万。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年轻人对学习的热情。

技能交换之所以能在年轻群体中走红,其魅力在于公平性和互惠性。以前,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固定的课程安排和相关评价,而在技能交换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无论你是音乐爱好者、摄影高手,还是编程达人,无论你的技能是热门还是冷门,只要你愿意分享自己的技能,就能找到愿意交换的伙伴。这种公平的交换方式,让每个人有机会学到自己感兴趣的新技能,同时也为那些拥有独特技能但难以找到舞台的人,提供了展示和传授技能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技能交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双方都能够巩固自己的技能水平,学到新的知识。同时,技能交换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参与者不再受限于传统社交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技能特长,与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专长的人建立联系,并在技能交换过程中通过共同学习和进步,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信任。

当然,技能交换也并非没有挑战。一方面,技能的价值评估难以统一,不同的技能在市场上的需求和价值各不相同,如何确定大家都接受的交换方式还缺乏相关依据。另一方面,目前技能交换行为缺乏第三方的介入与监管,如何确保双方能按时、按质完成交换,以及如何长期维持这种交换关系,目前只能靠双方的高度自律和信任。

要让技能交换成为一种持续性、有影响力的社交和学习方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给予技能交换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探索建立技能评估体系和认证机制,为技能交换提供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交换标准。教育机构也可以将技能交换纳入课程体系,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为技能交换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渠道。年轻人自身也应当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技能交换活动,并注重诚信和自律。

(摘编自《云南日报》,原题为《技能交换何以成潮流》)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耕好“两块良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