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对科研不端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赵永新    2025-04-21 07:50:56    人民日报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一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再次体现了我国对科研失信行为的惩处“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同时,也提醒人们,惩治学术腐败、维护科研诚信任重道远,不可懈怠。

此次通报的科研不端案件总数15件,涉及13所高校、24名个人。违反评审规范或打探评审信息、买卖论文或实验数据、委托他人投稿、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擅自标注基金项目……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案情看,被曝光的科研不端行为形式多样、性质恶劣、发人深省。

科学研究是发现真知、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实事求是是最起码的要求。科研不端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浪费了来之不易的科研资源,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动摇了科技创新的基石,也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与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文化背道而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文件、推出了相关举措,科研不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广大科技工作者拍手称快。

但不容忽视的是,科研不端行为仍时有发生。2024年度,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通报了两批次、25起科研不端案件,涉及数十家高校院所和医院,其中包括多所“双一流”高校。

科研不端行为为何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造假“收益”远高于造假成本。从近几年的一些处理结果看,相关人员受到的处分,不外乎是追回已拨科研资金、通报批评等,震慑作用远远不够。因此,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中国科技界的底色,创新报国、追求卓越是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追求。希望相关部门严格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让学术造假者名利双输、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再辅之以“破四唯”、“立新标”、完善评价机制等,就能激浊扬清、去芜存菁,塑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1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守公平正义人间正道(和音)
下一篇:政策性金融推动科技创新大有可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