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新彩

赖 婷    2025-04-22 08:44:10    人民日报

【关键词】“汉译名著”出版1000种

【事件】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出版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1981年开始结辑出版,在2024年迎来出版1000种的里程碑。丛书在浩如烟海的外国学术名著中精选精译,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学术食粮和有益借鉴。据统计,这套丛书有600多位译者参与,背后是上千人乃至上万人的学术团队,写下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篇章。

【点评】

步入一间书店,穿梭在书架间,手指抚过五色书脊,触摸封面上那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你有没有想过,一本本译作是如何抵达我们手中的。

贺麟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翻译黑格尔的《小逻辑》,捧着英文译本和德文原著仔细研读,到50年代初才出版译著,每次再版也要认真修订;王太庆先生为精准翻译笛卡尔的著作,反复推敲琢磨,总结心得,新译名必须取音译之所长,同时又要避音译之所短;顾寿观先生翻译斯宾诺莎著作中的术语时,查找一部又一部辞典……无数译者心怀对知识的敬畏,做足“笨功夫”,进行着“信达雅”的修炼。

精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匠心。丛书凝聚着几代学者呕心沥血的付出,承载着昌明教育的初心、引领学术的胆识。当“3分钟读完1本名著”的短视频风行,当AI软件以分秒为单位量产翻译文本,我们尤应坚守这种肯下“笨功夫”的严谨态度和工匠精神。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技创新,真正的精品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精心的打磨。

“想走得更远,必须先看得更远,而想看得更远,就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历史学家何兆武这样阐述丛书的意义。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丛书从0到1000,秉持独立自主精神,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折射我们自信、开放、包容的学术姿态,为前行提供深厚的思想和学术滋养。

今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拥有平视世界的信心和底气。如果说丛书是了解世界的窗口,那么如今中国文化也在以各种方式走出去,为世界文化百花园增添中国神韵。坚定文化自信而又胸怀天下,立足中国大地而又海纳百川,中国文化将始终葆有旺盛生命力,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丛书1000种的里程碑,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实现“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有机结合,就能更好“面向未来”,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2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愿意跟他挨着”,有温情有力量
下一篇:让中医药产业更好补短板惠民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