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如沙棘般成长

王军扬    2025-04-28 09:14:21    人民日报

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了难走的那一条。16年前大学毕业,我主动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七〇团。

第一感觉是荒凉,满目沙黄。这里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是一片荒漠戈壁,地上不仅不“长”楼房,甚至不长草。一年有180多天刮八级以上大风,掀飞过屋顶,还会卷起石头砸伤人。春天,小麦、玉米的嫩苗刚一冒头就被吹没了。人被风沙欺负怕了,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心中也一片“荒芜”。

绿洲,是荒漠中的希望,更是人生路上的希望。如果没有,那就自己开垦。刚来那几年,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种树。戈壁滩上没有土,锄头派不上用场,得用十字镐一镐一镐地凿,凿完再用铁锹一点一点地挖。干上一会儿,手就磨出了血泡。我们带着水、带着饭,在户外一干就是一天。日头毒辣,脸和脖子被晒到脱皮。日复一日,我们试种过许多树,只有沙棘能存活下来。它的根系如网,能紧抓土壤,还能与固氮菌共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生长所需的氮素。扎根荒漠就得顶风生长,顽强适应环境,奋力改造自然。沙棘如此,人也一样。

种树不易,更何况是播种希望。为了提高种植效率和成活率,我和同事们用了8年时间,从47个品种里选育出最适合这里种植的品种。完成选育后是推广种植,团里把挂果最好、成活率最高的沙棘林分给当地群众。一开始,很多人不解:“沙棘能干吗?”“种了沙棘,以后吃啥?”不理解,主要因为不了解。耐心讲解,告诉大家种沙棘可以防风固沙,生态好、生活才能好;面对沙棘果卖不出去的担忧,许下“包收购”的承诺并全部兑现……看到希望,大家才有干劲。最终,全团种下1.4万亩沙棘林,沙棘苗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以上。佐以光阴、协以众力,沙棘在荒凉大漠扎牢根,生活的希望同样在产业中扎下根。

我们要种的不是一闪而过的希望,而是长此以往的光明。沙棘果实富含营养,但没有成熟的市场承接,就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好不容易找到希望,绝不能落空!为了打开销路,我四处奔走,现在每年有300多天在出差路上。吃了闭门羹,就敲响下一扇门。最终,我们成功推出24款沙棘产品,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沙棘果成为增收致富的“金豆子”,一七〇团职工年均收入从2019年的4.5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4万元。产业有奔头、群众有希望,生活蒸蒸日上。

与沙棘打交道的十余年,我也如沙棘般成长。沙棘扛住风沙、烈日和严寒,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茫茫黄沙中播撒出一大片绿意,点亮了苍茫戈壁。面对困难,咬牙坚持、自我砥砺,越来越多人在这条艰难的路上扎根生长,让荒漠不再毫无生气。

艰难之路,换个角度看,不正是一条干事创业、有所作为的收获之路吗?如沙棘般,是我之幸,也是我之望。

(作者为新疆一七零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本报记者蒋云龙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8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呵护环境者,社会当呵护
下一篇:投资于人,促高质量充分就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