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王 博    2025-09-18 07:39:32    人民日报

不知你是否发现,那些曾静默在博物馆玻璃展柜的非遗技艺,如今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汉服飘逸在都市街头,传统手艺焕新于甜品糕点,文创产品融入日常点滴……非遗不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渐渐流淌进现代生活。

衣以彰韵,非遗织就现代纹样。在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来自海南五指山市的黎锦、苗绣服饰登上T台,展现了黎族、苗族浓郁的文化风情。走在四川成都市太古里等时尚街区,时常可见年轻人身着改良汉服或马面裙。独具特色的国风穿搭,保留了传统服饰的形制之美,又符合现代生活的实用需求,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新方式。

食以承情,非遗满足现代味蕾。在一些以非遗技艺为特色的餐厅,依照古代食谱复原的私房菜、传统工艺与现代口味结合的创意甜品,受到美食爱好者喜爱。江苏苏州市低糖低油改良版本的老字号糕点,广东广州市的非遗茶点融合现代食材,这些餐饮创新满足了味蕾,更传承发扬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让非遗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文创赋能,非遗融入日常美学。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非遗文创作品;重庆梁平区的传统竹编工艺被艺术家应用于家具制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创造了消费新场景,让非遗技艺在日常使用中得到传承。

非遗保护,在于守护与传承;非遗创新,在于关注与使用。多地推出的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在社交媒体平台,非遗话题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屡创新高……非遗不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生活,它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8日 第 1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文学之花开遍沃野
下一篇: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