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首钢园“蝶变”的启示

李铁林    2025-09-19 08:32:00    人民日报

保护原有风格、唤醒文化记忆、激活服务业态,让工业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不仅可以推动工业遗产成为城市更新的亮点,也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再添新引擎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传来消息:从今年起,服贸会以“一会一址”的形式“永久落户”首钢园,首钢园也以焕新升级的“服贸会5.0版”助力盛会圆满落幕。

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翩然转身的首钢园,堪称工业遗产更新利用的范本。成功经验何在?从两对关系里,或许可以得到启示。

一是新与旧。工业遗产的许多优势根植于“旧”。比如空间潜力——旧园区、旧厂房集中连片且有配套基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地段具备一定稀缺性。又如审美潜力——斑驳粗犷的工业元素,构成了独特的复古美学。舍去这些“旧”,就丢了工业遗产的“魂”。做好守正创新、寓新于旧的文章,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工业遗产的吸引力。

作为本届服贸会“会客枢纽”的首钢园四高炉,炉芯与廊架结构得到整体保留;新闻中心所在的二烧结风机厂房,保留了主体框排架钢结构、室内天车……统筹好空间利用与文化传承,将饱含工业历史的文化基因巧妙融入现代会展,造就了首钢园的独特魅力。

二是表与里。工业遗产更新利用,关键在注入产业内核。从先进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从网络商家到实体店铺,空间的有效利用,不仅可赢得稳定的市场收益,从而反哺遗产管护,也能释放所在区域的就业潜力、消费活力。

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揭牌,北京市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落地,一高炉化身科幻乐园,冷却塔改造为篮球公园……绿色高端、业态融合成为首钢园的亮眼特色。有了产业支撑,工业遗产的改造就不是孤立、封闭的,就更有以全新姿态嵌入城市肌理的底气。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掀起一股潮流。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印发通知,组织开展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工作。保护原有风格、唤醒文化记忆、激活服务业态,让工业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不仅可以推动工业遗产成为城市更新的亮点,也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再添新引擎。

放眼全国,许多工业遗产通过改造迎来新生,但也有一些改造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甚至出现“二次闲置”的案例。究其原因,不少是在处理个性与共性上失了分。比如,改造盲目“抄作业”,套用大量雷同的工业元素和装置艺术;产业定位模糊粗放,网红街区千篇一律。无论是时间轴上的产业沿革,还是空间维度中的产城互动,工业遗产都是“在地”的,承载着独特的城市记忆,对其更新利用必须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一端是制造业的存量优化,一端是服务业的增量拓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作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微缩景观。当前,我国正迈向制造业强国,但服务业发展同样空间广阔,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因此,运用好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破立并举的方法论,是城市治理者在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时必须完成的“必修课”。

找对路子,脚踏实地,常做常新,相信还有更多城市发展的精彩故事值得期待。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9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宏观政策“四两拨千斤”的艺术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