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文化为笔 文明为墨

齐志明    2025-09-22 07:52:49    人民日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是城市的底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一重要部署深刻表明: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高楼林立的“物理高度”,更在于文化浸润的“精神温度”;不仅在于经济指标的“数字增长”,更在于道德风尚的“价值沉淀”。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建设高度重视文化涵育。从北京胡同里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到四川成都社区“文化议事厅”的烟火气;从浙江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到陕西延安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中国城市正以文化为笔、以文明为墨,书写着“城”与“人”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伴随着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广大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越发旺盛,对高品质、个性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有着更高的追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文化为媒、以民生为要,持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接续增加优质文化供给,继续培育优良文明风尚,让市民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感受文明温度,让城市在崇德向善的风尚中焕发独特魅力。

推动文化空间提质扩容,筑牢文明城市的物质根基。城市文化设施是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市民文化权利的物质保障。北京东城,剧场林立、书店遍地,形成“戏剧东城”“书香东城”品牌;浙江杭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已覆盖全市绝大部分社区……当图书馆不再“高冷”、博物馆不再“遥远”,文明便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各地要以补短板、提效能为导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织密文化服务网络,通过优化文化空间布局,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促使“文化为民”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推动文脉传承赋能,彰显文明城市的独特魅力。从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到海南海口的骑楼街区,从四川阆中的“唐宋格局”到湖南长沙乐之书店的文化空间创新,各地守护文化根脉,让城市在发展中留住记忆。城市建设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各地要加强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相得益彰,厚植文化自信最深沉的土壤。

推动文化活动铸魂,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文化活动的鲜活度,决定着城市文明的感染力。江苏南京打造“非遗在社区”项目,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零距离接触;贵州都匀打造多个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特色街区,让老人在社区食堂乐享生活……各地以“群众点单、政府配餐”模式,让文化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展柜”融入“生活”。锚定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各地要常态化地组织与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强化群众主角地位、增加个性化定制,文明的种子便会在参与中生根、在共鸣中发芽,文明理念将更好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到底,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是要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以文化滋养城市灵魂、以道德提升城市品格、以治理夯实文明根基,更好绘就“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心在爱中”的文明城市画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更为磅礴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2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下一篇:媒体的价值与能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