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多维度夯实大国粮仓产能根基

郁静娴    2025-09-22 08:27:52    人民日报

良好“丰景”离不开一环扣一环的精细田管,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地、技、人等方面运用正确策略、构建合理机制、付诸有效治理的重要性

 

粮食领域近期的两则新闻,结合起来看,颇有启示意义。

一则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将自10月1日起施行。

另一则是,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引导科技成果到粮食主产区示范应用和集成配套。

14亿多人口的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对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夯实大国粮仓根基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粮食安全始终是战略问题,我们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一时产粮的多与少,更要看底线牢不牢、根基稳不稳。特别是,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一些农作物单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必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瞄准农业科技这一活跃变量做文章,在单产上挖掘更多潜力。

今年以来,在干旱、高温、强降雨等一系列天气影响下,我国先后实现夏粮稳产、早稻增产,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秋粮长势正常偏好,这些都为夺取全年丰收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良好“丰景”离不开一环扣一环的精细田管,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地、技、人等方面运用正确策略、构建合理机制、付诸有效治理的重要性。

耕地情况关乎每一粒收成。近年我国围绕耕地数量和质量双向发力,从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再到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牢牢护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此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管控、保护的原则,促进“优进劣出”,从制度上进一步夯实了稳产增收的基本盘。

土生万物,耕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去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已超过八成。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精准配置模式成为保障和提升黑土地肥力、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平衡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去年下半年就提前启动了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并加快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下一步,创新做好耕地高效利用的大文章,单位面积上的产能潜力还会不断释放。

加快向科技要粮食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效能如何发挥。越来越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一两块示范田增产不稀奇,关键在于如何将点上的高产攻关转化为大面积的现实产能,实现区域性的均衡增产。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瞄准的正是科技创新链条上的堵点,通过集聚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构建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加速打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大田应用场景。

也要看到,粮食归根究底要靠人来种。近年来,不少主产区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同时,愈发重视激发粮农的内生动力。小农户作为种粮主力军,其生产积极性有赖于通过种粮补贴、最低收购价等机制切实保护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一些地方通过组织开展粮王大赛、分层分类培训等方式,引导大户、农场主等主体在粮食单产提升行动中挑大梁。推动各类惠农强农机制和政策持续提升精准度和覆盖面,必能不断激发各类粮食生产主体的积极性。

眼下秋意渐浓,沃野遍布对丰收的希冀。围绕地、技、人等关键要素,多维度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国经济的底气将更加坚实。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2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读懂“陪伴经济”的市场潜力
下一篇:“拼刺刀”精神永不过时(人民论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