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以法治思维应对网络安全新问题

金 歆    2025-09-25 08:25:03    人民日报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9月15日至21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人们的目光聚焦于网络安全这一关键领域。

近年来,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应看到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度伪造有时难以防范;大模型训练可能造成个人信息和数据泄露;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会引发产业数据安全问题……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关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各类法规规章等已经建立起基本制度。但作为一个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领域,解决不断“花色翻新”的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与时俱进提升执法监管水平。

针对新问题,各方面应有针对性地优化细化治理规则。近年来,各部门不断作出应对。例如,针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就将AI安全风险细化为技术内生安全风险、技术应用安全风险等类别,并提出30项技术应对措施与14项综合治理措施,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治理体系。本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也针对新问题,提出了完善不依法履行违法信息处置义务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销售或提供不合格网络设备和产品等行为的法律责任等。针对类似问题,在立法中可以更多吸纳专业意见,消除规则“缝隙”。

网络安全靠人民。筑牢网络安全的人民防线,同样需要法治的引导保障。例如,依据网络安全法等规定,个人和组织有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进行举报的权利。但“如何依靠群众”,相关规定较为原则。从实践来看,有的单位和群众在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后,不知道该不该报告、向谁报告、怎么报告,导致有的事件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本次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之际,《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发布,规定了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程序、对象和时限要求,并要求网信部门建设12387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热线电话和网站、邮箱、传真等。

此外,执法监管部门应对新问题,需要强化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威胁感知与应急处置能力,例如采用活体检测、动态验证等技术防范AI犯罪,建立高效的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和联动响应制度,通过“护网”专项行动检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等等。

网络安全的形态在变,技术手段在变,但“网络安全为人民”没有变。唯有自觉以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以法治方式破解矛盾,构建一个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才能将中国互联网的“体量”变为经济社会的“增量”。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5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风云”在天上,道路在脚下
下一篇:书市“热度”里,感受书香“浓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