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由“四感”品菌香

李茂颖    2025-09-25 08:48:04    人民日报

在树根草窝的褶皱里,在氤氲升腾的雾气里,在连接山野的屏幕里,小小菌子诉说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雨后山林,裹着清冽水汽,被唤作“野生菌猎人”的村民挎着竹篮,拨开带露的枝叶,在腐殖土与落叶的间隙细细搜寻。指尖轻捏菌柄,拔出土壤,惊讶声传来:“是松茸!”网络相联的远方,屏幕中弹幕也相和着:“云采菌啦!”

如今,“上山采菌”成为云南递出的新名片。菌子虽小,满含幸福味道。为何这样说?可从“四感”中品到。

体验感,同样能成为一隅特产。

无论进山林还是在“云端”,采蘑菇都成为一种特色体验。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山民带领人们在落叶堆里破译松茸生长的“自然暗号”;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村民将鸡枞菌与白蚁共生的生态奥秘娓娓道来。网友们通过直播间的镜头观察干巴菌的菌褶,游客则在享用长桌上的菌子宴,感受着山间风味。一份份独特的生态文化体验,沉淀为有回甘的情感记忆,让菌产业贯通农文旅,牵起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

氛围感,让网络流量成为发展增量。

山脚下的农家乐里,用刚采下来的菌子和土鸡熬制的鲜汤正咕嘟咕嘟冒泡,清晨的山间弥漫鲜美之味;采菌旺季,“菌向导”带领拾菌团队辨识菌子,“青头菌烤着吃,见手青得过油”,密林间飘浮着对美味的遐想。温馨居所的“家之味”让人乐不思蜀,贴心服务的“人情味”令人宾至如归。此所谓“美了舌尖、暖着心间”。特产吸引流量,氛围培育“留量”。用特色之味“烹调”一隅空间,使其成为“心灵归所”,就能在“把新客变老友”中,实现美美与共的价值链跃升。

新鲜感,蕴含产业焕新的密码。

产业在不断焕新中常青。南华县五街镇创新“菌山认养”模式,城市中的消费者通过APP可以远程认领菌窝,不仅能随时查看菌菇生长动态,还能带着家人去体验采摘——这是消费的新鲜感。山货直播间中,松茸、鸡枞菌、干巴菌等产品都有可追溯的二维码,通过畅通的冷链物流,清晨采摘的野生菌48小时内就能来到北上广深的餐桌——这是味蕾的新鲜感。有人开发出“菌菇盲盒”文创,冰箱贴上的野生菌图案栩栩如生,科普知识蕴含其中——这是玩法的新鲜感。以创新泉水浇灌,特色产业就能不断焕发新容光、释放新魅力。

分寸感,滋养生态向好向优。

丰饶物产是大自然的馈赠。让这份馈赠可持续,需在开发利用中把握分寸。地方政府推行封山育菌,科学保育确保山珍源源不断;菌农自发组建巡山队,当起“护菌员”,防止山林被过度采摘;“采大留小”被写进村规民约,成为人们采菌的共识……正如一位老菌农所说,“得懂规矩才能年年有的收”。心中有敬畏、行为有分寸,走稳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木,产业根系才会得到青山绿水的持续哺育。

在树根草窝的褶皱里,在氤氲升腾的雾气里,在连接山野的屏幕里,小小菌子诉说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谋发展不必模仿他人,捧出家珍,潜心培养,就能走出一条别有滋味的路。对本土资源深度挖掘、创造性转化,让生态风物接受经济浇灌、文化浸润,人与自然必将在和谐共生中凝聚为更为紧密的共同体。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5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书市“热度”里,感受书香“浓度”
下一篇:“靠背”坚实,成长无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