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冷资源“热”起来

乔 栋    2025-10-17 08:31:11    人民日报

【现象】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蔬菜基地的智能温室内,红润饱满的串番茄被采收装箱;湟源县申中乡千亩鲜食蚕豆田里,新鲜的蚕豆被打包好发往全国各地;2024年青海冷水鱼出口额超3亿元,同比增长近12倍……青海,这个曾因海拔高、气温低而被视作农业薄弱区的地方,如今靠冷资源打造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热产业”。

【点评】

冷凉蔬菜一般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长的蔬菜,具有喜冷凉、耐低温等特点,常见的品类包括甘蓝、西蓝花等。我国冷凉蔬菜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纬度或海拔较高区域。在这些区域,充分利用年均温度较低、无霜期较短、昼夜温差显著等气候特色,发展农业、旅游业、能源产业等的经济模式,被称为冷凉经济。

就拿青海来说,年均气温仅3.4摄氏度,其冷凉蔬菜产业集中在西宁、海东2000米到2800米的“黄金海拔”地带。值得思考的是,冷凉气候早已形成,为何相关产业这些年才初具规模、日渐壮大?

因地制宜“找长板”是前提。高原气温较低、降水稀少,水热不足是作物生长的不利条件。但另一方面,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糖分与养分积累。气候冷凉,作物生长周期变长,病虫害发生频率也会降低,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更少,蔬菜品质显著提升。不只是农业,较低的气温使青海一些地方的数据中心一年有超300天不用开空调降温,为当地发展绿算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见,原本的“短板”“劣势”在一些新场景、新情境下,能够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

转变思路“扬优势”是关键。自然资源不会自动转化为市场资源,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其中,科技创新是根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围绕特色冷凉蔬菜开展育种技术研究,培育更适应高原冷凉条件且具备高产抗病性状的蔬菜新品种,为产业落地生根、拔节生长夯实底气。产业升级是抓手。西宁湟中区因地制宜打造“湟中冷凉蔬菜”品牌,构建冷凉蔬菜产业体系,超2万农户从中受益。可以说,发展冷凉蔬菜、冷凉经济是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生动展现了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

一个区域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践,其启示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正因生态保护好了,洁净、污染少的环境才能长出受消费者认可的绿色有机蔬菜;正因空气能见度高,一些地方才能规划“暗夜保护区”,聚集一群追星星的人,发展生态旅游、星空摄影等。把生态保护的基础打得越牢,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就越大,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的青藏高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体现战略眼光、全局思维。

从宁夏固原冷凉蔬菜远销新加坡,到河北崇礼彩椒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再到浙江桐乡濮院镇“无中生有”发展羊毛衫产业,将劣势转化成优势,锻“资源短板”为“发展长板”,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山川披绿、林海生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就藏在实干这个最质朴的方法论里。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7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白色污染画上休止符
下一篇:两场音乐会里的人文经济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