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用金融之手“贷”动绿色发展

王 观    2025-10-20 08:37:44    人民日报

从支持光伏电站、风电场建设的大额项目融资,到助力工业企业节能改造的专项绿色债券,再到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建筑住房信贷,绿色金融一头连着产业结构转型的“大战略”,一头连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文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2.4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绿色金融势头发展良好。

绿色金融,“绿色”是标准、是方向,“金融”是手段、是支撑。用好金融之手,需要不断推动“工具箱”扩容增效,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含绿量”。今年初,《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无论是支持银行机构开展能效信贷、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供应链融资等服务,还是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桩桩件件均体现出以制度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坚定决心。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因地、因时、因业施策,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特别是在推出标准化产品之外,要加强打造与当地产业发展特征相匹配的产品工具,及时关注不同类型客户的现实需求,实现“量体裁衣”,进一步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的适配性。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的有时是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绿色项目和新兴技术,传统信贷模型难以准确定价,风险结构更为复杂,金融机构应加强授信和投资的尽职调查,全面识别并了解项目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及影响。

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金融体系的业务增量,更是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当前,要进一步为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产业和项目、高排放或较难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研究发展转型金融的必要性不断凸显。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效衔接,更是增强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今后,要注重总结提炼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将其运用到转型金融政策及工具设计,同时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优化激励约束机制等,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让绿色发展动能更强劲、转型更全面更系统。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0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科技 活力奔涌
下一篇:要学“对不对”,也学“美不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