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努力让每寸耕地都成为稳产田

晓 眷    2025-10-24 08:41:22    人民日报

稳住连年丰收好势头,确保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进一步提升农业的产业韧性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21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近八成。分区域看,黄淮海收获进度也已近八成。今年秋收开镰后,持续数日的连阴雨,一度让抢收抢烘成为黄淮海地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广大粮农的生产关键词。

应对天气变化带来的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化工作。今年夏粮也是经历了多措并举抗旱保粮实现的稳产丰收。抗灾闯关夺丰收,远不只是今年。2021年,严重秋汛导致我国主产区冬小麦大面积晚播;2023年,黄淮遭遇罕见“烂场雨”;2024年,夏季经历“龙舟水”“暴力梅”,秋季又遇极端暴雨、超强台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让我国农业生产的韧性经历愈加严峻的考验。

农业强国的“强”体现在科技装备、经营体系等很多方面,但供给保障强、产业韧性强,是其重要特质。应当说,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如今的知天而作,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能力以及农业产业的韧性已在一次次考验中逐渐增强。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稳住连年丰收好势头,确保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进一步提升农业的产业韧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着力补上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韧劲。

这种韧劲体现在农业本身的储备力量上。农田、水利、种子、科技、气象、保险、组织等环节,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储备,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同样需要这些环节环环紧扣,协同发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抗逆品种研发、智慧化管理等农业科技的应用,形成高效反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发挥农业保险作用,稳定种粮农民收益预期,只有农业本身的储备力量更强,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时才能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3.4亿亩冬小麦,八成以上有水浇条件;黄淮海等粮食主产区“平急两用”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加速布局……这些都把农业储备的根基夯得更实。

这种韧劲也体现在从业者的应对能力上。人与天气之间,从来都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认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再通过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近年来,那些在耕作方式、收割模式上的主动调整,正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有效突破点。这种韧性还体现在未雨绸缪上,平日里下足功夫,把气象灾害预测的精确度、排涝抗旱、机具保障、烘干仓储等短板补齐,关键时刻才能不掉链子,产业韧性才能更强。

眼下正值秋收关键时期,要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努力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面向长远,以更加科学的防灾措施、更加精准的田间管理、更加高效的应急响应,更好保护农民利益,让每寸耕地都能成为有效抗御风险的稳产田,为守牢大国粮仓增添更多底气。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4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当参观者成为体验者
下一篇:电动自行车私改强光灯害人害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