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吴秋余    2025-10-27 08:28:50    人民日报

现在贷款额度高了、门槛低了,但“跑网点、填表格、等审核”费时费力,希望手续能再简单点;手机银行功能越来越多,但操作界面更复杂、支付验证手续多,老人用着不习惯;普惠保险保障金额高、价格亲民,但一些产品理赔流程复杂、审核周期长……企业和百姓的声音中,既有对普惠金融发展成效的肯定,更有对普惠金融更好发展的新期待。

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就斐然,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逐步确立,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普惠小微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6000万户、覆盖约1/3的经营主体。目前,我国县域银行机构覆盖率达100%,乡镇覆盖率约98%,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基本实现。

普惠金融,“普”是目标,“惠”是关键。当前,普惠金融发展正在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阶段,在持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更要在“提质”上下功夫,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满意度,让全社会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居民和低收入人群更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眼睛向下”找答案。普惠金融,服务群体千差万别,不能指望一个模式满足所有需求。基层所需,正是普惠金融发展所向。解决好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不能简单套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发展方式,而要因地制宜出新招、出实招,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的下沉深度、覆盖广度、服务力度。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县域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人缘、地缘优势,着力服务当地小微、“三农”客户,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实际成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畅通金融“微循环”。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普惠金融更像是“毛细血管”,很多堵点发生在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注重以精细化管理、差异化服务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农村金融等领域的痛点难点,为不同客户群体量身定制最合适的金融服务。数字金融手段是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质效的有效途径,但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金融的同时,也要持续关注客户群体的接受度和满意度,特别是不能以发展数字金融为名,把必要的物理网点和人工服务一关了之,给部分群众带来不便。

发展普惠金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金融机构要充分践行金融为民理念,顺应广大群众和经营主体对更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的期盼,着力解决金融服务“好不好”的新课题,以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赋能万千经营主体、点亮美好生活。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7日 第 1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